于丹論語心得感悟之孝敬之道
孝敬之道是《論語》中的重要內(nèi)容,中國儒家文化提倡孝道。其中,于丹對于《論語》之孝敬之道中的內(nèi)容有著獨特的心得。以下是學(xué)習(xí)啦小編整理分享的于丹論語心得之孝敬之道的相關(guān)文章,歡迎閱讀!
于丹論語心得之孝敬之道篇一
讀書究其意,實際是自我身心的修養(yǎng)和人生性格的磨煉。隨手一翻,入得眼者,感觸很深,受益匪淺;不入眼者,視其茶余飯后之笑料。
于丹《論語》感悟是將簡而概子的內(nèi)容用我們今天簡化字平鋪而闡釋,聽者懂,聆者動心。“一本《論語》捧在手心,是那樣的樸素和溫暖,不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是永遠(yuǎn)不失去腳下樸素的起點。”于丹在“孝敬之道”里說到了何為孝。我們常常將孝和敬連用。孝敬孝敬,孝為行,敬為心,關(guān)鍵是我們心中對父母有那份深深的敬嗎?我們很忙,今天很忙,明天很忙,工作忙,忙工作,我們總在忙,忙什么呢?民間有句俗語:“百善孝為先”,我們忙著工作,忙著家庭,忙著慈善事業(yè),忙著人類最偉大的事業(yè)?一切善行以孝開始。還有句俗語:“論心不論跡”。我們不一定擁有充足的錢財和很高的地位,能夠把老人的愿望折合成一種物質(zhì)條件給父母,但是有時候一個很深刻的心愿,做起來卻只是一件樸樸素素的小事,小到微乎其微。
“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論語·為政》),“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論語·為政》)。
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生物之愛都存在這樣一個現(xiàn)象,這個現(xiàn)象很美好但也近乎殘酷:所有的愛都是下行的,也就是父母對兒女的愛。對父母來說,兒女是自己身上掉下來的肉,所以父母怎么盡心都不為過。但是兒女呢?
我們傳承著文明,中華文明,我們也在說著,我們是炎黃之孫,我們也常去拜謁黃帝陵。但是,我們做的太多而表現(xiàn)的太少;說的太多感恩的太少。在這個母親節(jié),你做了什么?一個家庭我的父母,你為父母做了什么,一個國家我的父母,你為父母做了什么?
于丹論語心得之孝敬之道篇二
1、志向:
孔子說:“你們每個人都說說自己的志向吧。”
子路說:“我的志向就是,衣服、車馬這些好東西,與朋友一起享用,用壞了也沒有什么抱怨。這就是我的愿望。”
顏回說:“我的愿望呢,就是一個人不經(jīng)??湟约?,也不經(jīng)常宣揚自己的功勞,能夠做到很謙遜也就可以了。”
這個時候,學(xué)生們發(fā)現(xiàn)老師還沒有說話。子路就對老師說:“希望聽聽老師您的志向。”
孔子呢,就淡淡地說出對自己人格理想的描述,很簡單,就三句話:“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論語·公冶長》)
孔子的志向就是希望做到能夠讓老人得到安頓,讓朋友對自己信任,讓年輕人對自己懷念。
我們想一想,每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都不可能擺脫跟三種人的關(guān)系,那就是我們的長輩—生我養(yǎng)我的父母,我們的平輩—一生相隨相伴的朋友,我們的晚輩—自己的兒女。
2、何謂“孝”?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論語·為政》)子游去問老師,什么叫做孝啊?老師說,現(xiàn)在的所謂孝,就是說能養(yǎng)活自己的老人就行了。但是,這真的就是孝嗎?
孔子接著反問,你看狗馬這些動物都能夠得到飼養(yǎng),如果你只是做到讓父母衣食無憂了,但你對他們沒有發(fā)自內(nèi)心的尊敬,那么這跟飼養(yǎng)狗馬有什么區(qū)別呢?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論語·為政》)這里孔子又是一個反問句:“曾是以為孝乎?”你竟然認(rèn)為這是“孝”嗎?
子夏問老師什么叫孝。孔子又說了一種現(xiàn)象,他說:做子女的要盡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對父母和顏悅色。你看看今天的所謂孝,就是有一些要做的事情,孩子們都會搶著去干;在一個物質(zhì)條件不很豐富的情況下,盡量做到讓長輩有吃有喝。但是,這樣做竟然可以算“孝”嗎?
3、男孩與蘋果樹的故事:
有這樣一個故事,說有一個小男孩,他從小就在一棵大樹旁邊玩兒。他特別喜歡這棵樹。這是一棵大蘋果樹,長得很高,又漂亮,又有很多甜美的果子。
這孩子天天圍著樹,有時候爬到樹上摘果子吃,有時候在樹底下睡覺,有時候撿樹葉,有時候他也拿著刀片、瓦片在樹身上亂刻亂劃。這大樹特別愛這孩子,從來也不埋怨他,就天天陪他玩兒。
玩著玩著,孩子長大了。有一段時間他就不來了。大樹很想他。過了很久,他再來的時候,已經(jīng)是一個少年了。大樹問孩子,你怎么不跟我玩兒了?這孩子有點不耐煩,他說,我已經(jīng)長大了,不想跟你玩兒,我現(xiàn)在需要很多高級的玩具,我還要念書,還得要交學(xué)費呢。
大樹說,真對不起,你看我也變不出玩具,這樣吧,你可以把我所有的果子都摘去賣了,你就有玩具,有學(xué)上了。這孩子一聽就高興了,把果子都摘了,歡歡喜喜走了。
就這樣,每年他就是在摘果子的時候匆匆忙忙來,平時都沒有時間來玩兒。等到他讀書以后,又有很長時間不來了。再過一些年,這孩子已經(jīng)長成一個青年,他再來到樹下的時候大樹更老了。
大樹說,哎呀,你這么長時間不來,你愿意在這兒玩會兒嗎?孩子說,我現(xiàn)在要成家立業(yè)了,我哪兒有心思玩啊?我連安家的房子還沒有呢,我也沒有錢蓋房子呀。
大樹說,孩子,你千萬不要不高興,你把我所有的樹枝都砍了就夠你蓋房子了。這孩子高興起來了,把樹枝都砍了,就去成家了。
這樣又過了很多年,這孩子再來的時候,已經(jīng)是中年人了,這大樹已經(jīng)沒有果子也沒有樹枝了。孩子還是不高興,一個人心事重重地徘徊在樹下。
這孩子說,我現(xiàn)在成長了,念完書,也成家了,我得在世界上做大事。這世界上的海洋這么浩瀚,我要去遠(yuǎn)方,可我連只船都沒有,我能去哪兒啊?
大樹說,孩子,你別著急,你把我的樹干砍了你就可以做船了。這孩子一聽很高興,砍了樹干,做了一條大船出海去了。
又過了很多年,這個大樹只剩下一個快要枯死的樹根了。這時候,這個孩子回來了。他的年紀(jì)也大了。
他回到這棵樹邊的時候,大樹跟他說,孩子啊,真對不起,你看我現(xiàn)在沒有果子給你吃了,也沒有樹干給你爬了,你就更不愿意在這兒跟我玩了。
這孩子跟大樹說,其實我現(xiàn)在也老了,有果子我也啃不動了,有樹干我也不能爬了,我從外面回來了,我現(xiàn)在就是想找個樹根守著歇一歇,我累了,我回來就是跟你玩的。
這個老樹根很高興,他又看見孩子小時候的樣子了。
這個故事,其實說的就是我們的父母和我們自己的一生。
真等到我們回到樹根邊的時候,心里就已經(jīng)有太多的遺憾了,有很多能做的事情我們已經(jīng)錯過去了。然而,父母跟我們很少計較。
這個故事聽起來好像很殘酷,但兒女的一生,不就是從父母身上獲得了那么多的東西嗎?父母付出的是他們生命中最寶貴的愛。
4、從“守孝”看孝:
孔子是個寬和的人,他不是特別地要求所有人都必須怎么做,包括他最看重的那些禮儀。有一次,宰我跟老師說:“為父母守喪,一守就是三年,好像太長了。君子三年不講習(xí)禮儀,禮儀必然敗壞;三年不演奏音樂,音樂就會荒廢。舊谷吃完,新谷登場,剛好是一年的時間;鉆燧取火的木頭四季都用不同的材料,一年也就輪過一遍。那為什么我們的喪期非得三年,而不是一年呢?”
孔子就問他:“如果你服喪才一年,你就吃精米白面,你就穿綾羅錦緞,你自己覺得心安嗎?”
宰我說:“我心安啊,沒什么不安。”孔子就告訴他:“女(汝)安,則為之!”(《論語·陽貨》)如果你自己覺得心安的話,你就可以這么做,沒有什么,不必特別地刻意。
宰我走了,他出去以后老師就很感慨??鬃诱f:“宰我還是做不到仁啊!一個孩子出生以后,要三年才能完全脫離父母的懷抱,所以替父母守喪三年,是天下的通例啊。難道宰我就沒有從他父母那里得到三年懷抱的愛護(hù)嗎?”
一個小孩子出生以后,父母們都手里懷里抱著,呵護(hù)之至,抱到三歲,有的父母還很惆悵,說孩子要長大了,以后我就抱不著他了。很少有父母說抱到孩子一周歲就煩了,說我抱你什么時候到頭,我還要抱你兩年,太煩了吧。但是,孩子長大以后,為父母守喪守到一年就有人覺得挺煩了。
孩子經(jīng)常跟父母說的話是什么呢?就是:“媽,我最近不回來看你,實在是太忙了。”
忙,有時候是可以忙忘的,但有時候忙是可以取舍的,取重而舍次。什么是重?人們往往覺得事業(yè)是重的,朋友的快樂是重的,在這種時候,父母往往是被忽略的。
我們老是能聽見父母說一句話,說:“你去忙吧,要是太忙就不一定著急回家來,打個電話就行了,讓我知道你挺好就行了。”而孩子們呢,往往就把這個話當(dāng)成是真的,就真會覺得父母只要知道自己在外挺好就行了。
5、與父母發(fā)生沖突時:
沒聽你的怎么辦?“又敬不違”,做孩子的還要心存尊敬,不要去頂撞他們。
你心中可能對這事繼續(xù)擔(dān)憂,但不能生出怨恨,這就叫“勞而不怨” 。
孝順孝順,順者為孝。
絕大多數(shù)的沖突,用我們老百姓的話來說都是雞毛蒜皮,卻弄得父母心里頭不高興,兒女心里頭往往也委屈,因為兩代人可能動機(jī)都是好的,但看問題的方式不一樣。兒女要對父母多一點尊重和理解,多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方式去過一種快樂的日子,也許這就是最好的孝敬。
6、上帝為每個孩子都安排了一個“天使”——母親
當(dāng)天神把每一個小孩子派到人間的時候,總是給他們很多祝福,總是跟孩子們說,你們?nèi)グ?,到這個世界上去創(chuàng)造吧!你們可以享受生命的成長,一生中可以有著無數(shù)的奇跡。多好的人間,你們?nèi)グ伞?/p>
這些小生命很忐忑,說,天神跟我們說人間這么好,可我們也聽說人間有很多的丑陋,有很多的競爭,有很多的掙扎。我們真到了人間,遭遇這一切的時候,沒有天神保護(hù)了,怎么辦呢?
天神說,放心吧,我們已經(jīng)早早派去了天使,每個小生命都有一個特定的天使在等著他。這個天使會終其一生,忠誠地對待這個孩子,在最黑暗的時候會給他光明,在最寒冷的時候會給他溫暖,在所有風(fēng)險來臨的時候,會拼著性命保護(hù)孩子。
孩子們一聽,就很放心了,問,我們怎么才能找到自己的那個天使呢?
天神說,很簡單,你只要叫一聲“媽媽”,她就出現(xiàn)了。
我們看到,父母對孩子從來都是無怨無悔,終生相守,那么,孩子對父母呢?恐怕就不是這樣的了。有時候,我們的孝敬之心埋在心底,但我們會有很多借口,使得我們對父母的孝敬心思或濃或淡,自己閑的時候就濃一點,自己忙的時候就淡一點。
7、“父母在,不遠(yuǎn)游”
孔子說:“父母在,不遠(yuǎn)游,游必有方。”(《論語·里仁》)今天的孩子,很多都是少年壯志,飄洋過海出去留學(xué),父母在的時候怎么能不遠(yuǎn)游呢?
當(dāng)然,孔子還說了后一句話,叫“游必有方”。意思是說,如果你一定要出遠(yuǎn)門,必須要有一定的去處,好讓父母知道,少點擔(dān)心。換句話說,就是你真正有自己的志向,有自己要去做的大事,是可以走的,但是走了之后,要對父母有一個交待。
8、三個層次:
孔子說:“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jǐn)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xué)文。”(《論語·學(xué)而》)
這里面其實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入則孝,出則悌”。孝悌之義,對父母為孝,對兄弟為悌,講的都是倫理親情之愛。要先與自己的父母、兄弟這些親人把關(guān)系處好了,這是第一個層次。
第二個層次,是“謹(jǐn)而信,泛愛眾,而親仁”。如果一個人言語謹(jǐn)慎,篤誠守信,用愛親人的心去博愛眾人,還去親近有仁德的人,這樣他就走出了一己之愛,能夠有天下大愛,他就能為社會做更多事,走得更遠(yuǎn)。
如果以上這些都做到了,孔子才說到第三個層次,“行有余力,則以學(xué)文”。你要是還有余力的話,就可以去學(xué)習(xí)文獻(xiàn)知識??鬃雍茏⒅貙嵺`,實踐之余你才可以去學(xué)點書本知識。只能學(xué)而不能行,這在孔子看來,也許很不恰當(dāng)。
在今天這樣一個進(jìn)步的文明時代,回頭看這三個層次,就會看到有時候恰恰是做反了:今天的孩子從一成長就知道要念書,在上幼兒園之前有親子班,然后是幼兒園,然后是小學(xué)、中學(xué)、大學(xué)。每個孩子都知道要去“學(xué)文”,因為“學(xué)文”就能進(jìn)入社會,進(jìn)了社會以后就能有尊崇的社會地位。
我們知道,現(xiàn)在的社會有一些核心價值都需要人們?nèi)プ鹬兀热缧抛u(yù),還有忠義,可是這些一步一步做完之后,到最后忘了什么呢?
往往是最簡單的東西被忽視了,也就是忘了“入則孝,出則悌”。對自己親人的這個環(huán)節(jié)是最容易忽略的。
9、何謂“仁”?
孔子說:“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wù)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xué)而》)
有若的意思就是說,一個人孝敬自己的父母,敬愛自己的兄長,卻喜歡觸犯上級,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一個人不喜歡觸犯上級,卻喜歡造反作亂,這種人從來沒有過。君子專心致力于根本的工作,根本建立了,“道”也就有了。孝順父母,敬愛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啊!“孝”在《論語》里就是作為這樣一種根本的道德而存在。
孔子曾經(jīng)說過:“仁遠(yuǎn)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意思是說,仁愛真的離我們很遠(yuǎn)嗎?我心中想到這樣做的時候,仁愛就到我身邊了。我們想想,做慈善容易嗎?做慈善也需要條件,沒有錢你就做不了。但是,做圣賢,有時候比做慈善還容易,因為你有心就夠了。
10、父母之憂:
孟武伯曾經(jīng)跟孔子問什么是孝順,孔子回答了這樣一句話:“父母唯其疾之憂。”(《論語·為政》)什么叫孝順?父母對兒女的牽掛,應(yīng)該只有一件事,就是兒女得病了,只有這件事可以讓他們真正擔(dān)憂。如果說兒女病了,還能讓父母不擔(dān)憂,這在人之常情上說不過去。兒女都是父母心頭肉,不管是兒女四十歲還是五十歲得了病,老爸老媽那也是心如刀絞,老人說還不如讓我替你病呢。所以得病不讓老人擔(dān)憂,你是做不到的。
孔子的言外之意是說,除了得病這件事我們無法擔(dān)保,別的事情你就不該讓父母擔(dān)憂,這才是孝敬的孩子。也就是說,你的學(xué)習(xí)就應(yīng)該讓父母操心嗎?做人正直不正直,總要讓父母念叨嗎?與朋友交往,自己買房子,做生意,干工作,這些事情做得好與不好,都得讓父母不斷操心嗎?這些都不應(yīng)該讓父母擔(dān)心。
對于孩子,父母有著太多的牽掛,比如怕他念書念得不好了,怕他為人不夠正直了,惦記他沒有錢買房子,惦記他的車不好被同事笑話了,惦記孩子的孩子要去受什么教育了?父母對兒女的牽掛不一而足。但是,做兒女的問問自己,我們該讓父母操這么多心嗎?
父母對兒女的愛永遠(yuǎn)不需要走到陽光底下,永遠(yuǎn)不需要讓兒女知道。你可以撞破這樣一個秘密,你也可能終生都不了解。但是,有幾個兒女愿意點點滴滴為父母默默做點事呢?很多兒女做點事就要嚷嚷出來,要讓父母知道,孩子是愛他們的。
11、打電話:
有一幫朋友在一起聊天,有一個人說,我在外面時間這么長,我要給爸爸媽媽打個電話告訴他們一聲。然后,他撥了一遍號碼,停了一下掛斷,又撥了一遍號碼,拿著聽筒等著,接著跟他父母說話。
他的朋友們很奇怪,問,撥第一遍占線啊?他說沒有。朋友問,那為什么要撥兩遍呢?
這個人淡淡地說,我爸爸媽媽年紀(jì)大了,腿腳不好,他們只要聽見電話就覺得是我的,每次都是不顧一切往前沖,恨不得撲在電話機(jī)上。我媽因為這樣就經(jīng)常被桌子腿絆了。后來我就跟他們說好,我會經(jīng)常打電話,但前提是你們一定不要跑,我第一次撥通電話就響兩三聲,然后掛上,你們慢慢走到電話機(jī)邊等著,過一會兒我一定還會打過來的。
這個故事,說實在話,是比較少見的兒女孝敬父母的故事。朋友們在一起要聊起父母對兒女的愛,大家可能隨口說出一大把,但是兒女有如此之心對父母的,往往少見。
12、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里仁》)
喜的是父母高壽,得享天年,做兒女的現(xiàn)在還有機(jī)會孝敬他們;但懼的是父母年事又高了一歲,我們還有多少時間能夠陪在父母身邊盡孝呢?我們還能夠有多少心愿真正來得及完成呢?
可以說,父母之年在我們的心里可能永遠(yuǎn)是懼大于喜的,因為我們能做的太少,父母能給的太多。所以,這
于丹論語心得之孝敬之道篇三
《論語》的樸素和溫暖,就在于里面不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遠(yuǎn)不失去腳下樸素的起點。
孝敬之道就是這樣樸素的起點。
我們今天已經(jīng)遠(yuǎn)離了產(chǎn)生孝道的宗法社會。在現(xiàn)代社會中,父子的關(guān)系已經(jīng)不存在跟君臣關(guān)系的對應(yīng),那么,是不是可以說,"孝"已經(jīng)過時了?
是不是在今天這樣一種人人平等、法律公平的社會里,"孝"就不是做人的根本了呢?一本《論語》捧在手里,我們說它是樸素的,是溫暖的,那么它的樸素和溫暖體現(xiàn)在什么地方呢?《論語》的樸素和溫暖,就在于里面不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遠(yuǎn)不失去腳下樸素的起點。也就是說,《論語》告訴我們修養(yǎng)身心的道理,并且還會給出一條腳下的路,讓我們抵達(dá)自己的理想。孔子和他的學(xué)生有很多日常的問答。有一天,顏回、子路跟老師在一起聊天。老師說:"你們每個人都說說自己的志向吧。"
子路說:"我的志向就是,衣服、車馬這些好東西,與朋友一起享用,用壞了也沒有什么抱怨。這就是我的愿望。"
顏回說:"我的愿望呢,就是一個人不經(jīng)??湟约?,也不經(jīng)常宣揚自己的功勞,能夠做到很謙遜也就可以了。"
這個時候,學(xué)生們發(fā)現(xiàn)老師還沒有說話。子路就對老師說:"希望聽聽老師您的志向。"孔子呢,就淡淡地說出對自己人格理想的描述,很簡單,就三句話:"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論語·公冶長》)孔子的志向就是希望做到能夠讓老人得到安頓,讓朋友對自己信任,讓年輕人對自己懷念。
我們想一想,每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都不可能擺脫跟三種人的關(guān)系,那就是我們的長輩-生我養(yǎng)我的父母,我們的平輩-一生相隨相伴的朋友,我們的晚輩-自己的兒女。
孔子先不去談我要怎樣建設(shè)家國社稷,怎樣建立多少功勛,而是說讓我的老人都可以安頓了,讓我的朋友對我可以信任、托付,讓孩子們覺得我這個人是值得追慕、緬懷的,如果我的存在能夠讓這三種人心中有這樣的種種寄托,也就夠了。
在這里面,擺在第一位的是"老者安之"。我們都在說,中華民族有一種美德叫孝敬,但是,我們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孝嗎?一個"安"字容易做到嗎?讓老人外在得安其身,內(nèi)在得安其心,可能每一個兒女都有自己的做法,但真正能夠做好卻很不容易。
中國民間有個說法,叫做"百善孝為先"。一切善行都是從孝開始做起,因為這是人生中最深刻的親情,人人不可回避。
在孝順這件事上,民間還有一個說法,叫做"論心不論跡"。我們知道,不一定每一個孝子都有充足的錢財和很高的地位,能夠按照他的夢想把愛折合成一種物質(zhì)條件給他的父母。有時候一個很深刻的心愿,但是做起來卻只是一件樸樸素素的小事,小到微乎其微。
看了于丹論語心得之孝敬之道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