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孔子相關的成語有哪些
相信大家都對我國東周春秋末期著名學者之一的孔子都十分了解吧!那么你想對這位圣人有怎樣的了解呢?想不想知道一些與他相關的成語故事嗎?如果你想知道那么你就更加不能錯過了這篇文章哦!
答:盡善盡美、道不拾遺、侃侃而談、不舍晝夜、道不拾遺。
人物信息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鬃邮侵袊糯枷爰?、教育家,他開創(chuàng)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倡導仁、義、禮、智、信,是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
孔子曾受業(yè)于老子,帶領部分弟子周游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相傳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鬃尤ナ篮?,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圣”、“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后世統(tǒng)治者尊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師、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為和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
人生觀念
◎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
孔子62歲時,曾這樣形容自己:“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當時孔子已帶領弟子周游列國9個年頭,歷盡艱辛,不僅未得到諸侯的任用,還險些喪命,但孔子并不知難而退,仍然樂觀向上,堅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與人為善
孔子創(chuàng)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學說,他自己也是一個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樂于助人,待人真誠、寬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躬自厚而薄責于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準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對自己一生各階段的總結。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孔子以好學著稱,對于各種知識都表現(xiàn)出濃厚的興趣,因此他多才多藝,知識淵博,在當時是出了名的,幾乎被當成無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這樣認為,孔子曰:“若圣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孔子學無常師,誰有知識,誰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東西,他就拜誰為師,因此說“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瑩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rdquo;
政治思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內容是“禮”與“仁”,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這種方略把德、禮施之于民,嚴格了等級制,把貴族和庶民截然劃分治者與被治者。打破了貴族和庶民間原有的一條重要界限。
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禮制傳統(tǒng)較深的魯國,這時周王朝的統(tǒng)治權力已經名存實亡,諸侯間相互爭戰(zhàn)不斷,出現(xiàn)了“王道哀,禮義廢,政權失,家殊俗”的社會現(xiàn)實,“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個時代的特點。社會矛盾的激化阻礙了生產力的發(fā)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發(fā)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殘。這些共同構成了孔子政治思想產生的歷史淵源和社會條件,“仁”與“禮”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大同”社會的基本特點是:大道暢行,“天下為公”,因而能“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矝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陰謀欺詐不興,盜竊禍亂不起,這是一幅理想化的傳說中的堯舜時代的原始社會景象,也是孔子憧憬的最高理想社會。“小康”社會是孔子主張的較低的政治目標。“小康”社會的基本特點是:大道隱沒,“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與這種貧富不均、貴賤不等相適應,產生了一系列的典章制度、倫理道德,“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立田里,以賢勇知”,相應地還要設“城郭溝池以為固”,由是,“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這種社會顯然沒有“大同”世界那樣完美,但有正常秩序,有禮、仁、信、義,所以稱為小康。這種社會實際上描述了“私有制”產生后的階級社會的“盛世”。
孔子的“大同”社會、“小康”社會理想對中國后世影響深遠。后來不同歷史時期,不同階段的思想家提出不同內容的憧憬藍圖和奮斗目標,這種思想對進步思想家、改革家也有一定啟發(fā),洪秀全、康有為、譚嗣同和孫中山都受到其影響。
猜你喜歡:
和孔子相關的成語有哪些
上一篇:孔子的箴言語錄有哪些
下一篇:漢代孔子思想的發(fā)展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