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心理學在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論文
《積極心理學導論》指出,積極的個人特性由主觀幸福感、樂觀、快樂和充實等因素構成,積極情緒是人的某種需要被滿足后的反應,會產生愉悅的主觀體驗。
今天學習啦小編要與大家分享的是:積極心理學在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相關論文。具體內容如下,希望能夠夠幫助到大家:
積極心理學在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
近年來,大學生心理健康已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積極心理學摒棄了原有傳統(tǒng)心理學建立在治療基礎上的心理理論,從源頭出發(fā),以正面、積極、樂觀為心理導向,研究和發(fā)掘個體自身的潛力,通過建立心理免疫力,形成主觀幸福感,代表了當前心理學研究的新價值取向。高校應運用積極心理學,將其理論注入日常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中,通過發(fā)展大學生積極的心理品質,培養(yǎng)其健全人格,營造青春向上的認知和情緒,這對推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一、積極心理學的三大心理健康觀
大導演斯皮爾伯格導演的電影《幸福終點站》描述了一個這樣的故事:來自東歐最小國家的男人維克多,去美國幫父親實現一個未了的夙愿。從飛機起飛到在肯尼迪機場落地的這一段時間,他的國家發(fā)生政變,維克多因此突然成為了沒有國籍的人,無法入境,也無從出境;縱然紐約和美國就在數米之遙的門外,他仍然只能等在候機大廳里,直到身份明確。
誰知這一等,便是9個月。在這9個月漫長等待的逆境中,維克多沒有虛度:他在待改建的67號登機口給自己造了一個家;靠著自己的智慧,幫了一個買藥救父的俄羅斯人,撮合了一段姻緣,邂逅了一段浪漫,征服了一群原本拿他當笑話的人;當他離去的時候,這個初時語言不通的東歐男人,已經讓整個機場為之感動。大導演用這個身處逆境卻贏得精彩的故事表明,積極的心態(tài)是幸福的根源,用當前流行的話說便是“正能量”。
回歸到心理學課題,目前,以治療為出發(fā)點的傳統(tǒng)心理學已經越來越落后于現代社會的需要。作為積極心理學的創(chuàng)始人,馬丁?塞里格曼提出了積極心理學的定義,即:積極心理學是通過探索和利用人類自身美德和發(fā)展?jié)摿Φ确e極品質,建立積極完善和自我升華心理的一門科學。 其心理健康觀主要包括:
1、積極觀。積極心理學立足人“陽光”的積極品質,傳統(tǒng)主流心理學主要從消極方面關注心理問題,如研究心理陰影、障礙和疾病等,并研究彌補改善的方法,“事后諸葛亮”的思路對問題的解決并無裨益,積極心理學從源頭抓起,倡導用“陽光”理念去面對自己和社會。
2、幸福觀。近年來,幸福指數成為衡量人們生活質量的一個重要依據。積極心理學從人的主觀幸福感角度開展積極情緒研究,如人的自尊滿足程度、生活及家庭狀況、人際關系融洽程度等。
3、預防觀。積極心理學強調心理健康的首要任務是建立心理疾病免疫力,以及通過對自身潛能的挖掘,建立個人價值的滿足,從而產生主觀幸福感;提倡在進行個體心理干預時,通過釋放個體自身的積極力量進行心理預防。
二、積極心理學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1、積極心理學升華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
傳統(tǒng)心理學簡單地把“沒有心理疾病或障礙”作為心理健康的標志,把原因的探究延伸到心理醫(yī)學甚至生理醫(yī)學的病理框架,通俗地講就是“只強調治病不注重養(yǎng)生”。在大學生心理教育的實踐中,教師、輔導員的工作大致分三類:
一是提供咨詢服務,當大學生心理出現異常而向他們求助時,積極開導和化解其心理危機。
二是進行心理干預,及時發(fā)現和了解大學生的消極情緒,對問題較嚴重但主觀不愿意尋求幫助的大學生啟動心理干預。三是開展知識普及,通過心理課程、專家講座等形式對心理健康知識進行普及和推廣。這雖然讓不少學生學習了如何排解負面信息和情緒,但對大學生如何在生活中營造正面、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卻鮮有涉及。因此,面對這一空白,積極心理學充實了現階段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提倡自我悅納,用發(fā)展、開放和欣賞的眼光看待自己,研究個體自身所具有的積極力量,對教學者而言,“與其告訴學生如何避開陰影,不如多教他釋放和保持陽光”, 把教育目標放在用積極的理念優(yōu)化心理素質,實現人格健全上,使大學生能積極面對“成長的煩惱”,達到身心和諧的理想境界。
2、積極心理學豐富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
早在2001年,教育部《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就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進行了明確,但從目前實際情況看,“90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領域出現了一些新形勢和新問題,由于有關教材的內容更新較慢,其教育核心仍在消極心理學模式的研究范式之下,與工作需要不相適應。積極心理學的價值導向是“以人為本”,適應“90后”具有開放個性和想法的心理特征,引導“90后”用積極的心態(tài)對學習、生活和人際關系中的困惑產生正面、積極的理解,幫助他們主動尋求良好的生活狀態(tài),達到助人及自助的教育目的。積極心理學必然會給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帶來觀念上更新和強化,充實其教育內容。
3、積極心理學拓展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
積極心理學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提供了多元化的發(fā)展方向。首先,高校要重視培養(yǎng)教師和輔導員積極價值觀,使之把積極思想運用到服務學生的工作中。由于積極心理學的應用,給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任務和要求,以獨生子女身份居多的“90后”大學生更希望得到師長的關注、肯定和贊美,只有教師和輔導員將積極心理學觀念融入其日常工作實踐,強化工作理念,端正工作態(tài)度,才能有實際的心理引導效果。其次,高校要培養(yǎng)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幫助大學生形成心理免疫力。
新時期要充分培養(yǎng)大學生對自身進行正確認識自我、悅納自我和主動調控的三類教育,通過心理課程、專題講座進行知識普及。
三、應用積極心理學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1、樹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積極理念
正如斯皮爾伯格電影《幸福終點站》帶來的啟示一樣,積極心態(tài)在一個人身處逆境時將帶來不可忽視的正能量。在當前就業(yè)和學業(yè)壓力增大的形勢下,大學生己不再需要時時用消極暗示來對自己發(fā)出警告,他們期待的是能夠增強自己的信心的積極暗示。作為教育者應該與時俱進,接受和理解積極心理學倡導的人性化理念,改變一些關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認知誤區(qū),培養(yǎng)大學生六種美德,即:智慧與知識、勇氣與正直、愛與人性、正義和責任、節(jié)制與自控、創(chuàng)造與超越,引導其心理品格的自我發(fā)展。
2、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積極情緒體驗
《積極心理學導論》指出,積極的個人特性由主觀幸福感、樂觀、快樂和充實等因素構成,積極情緒是人的某種需要被滿足后的反應,會產生愉悅的主觀體驗。在積極情緒的心理氛圍下,人的創(chuàng)造性和能力會得到進一步提升。因此,要把積極心理的健康教育引入課堂活動、校內社團活動、校外實踐活動、思想教育和行為管理活動當中,充實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促進其認知能力的發(fā)展,增強在學習生活和人際關系中的信心,提高其應對消極事件的能力,從而達到優(yōu)化心理品質的目的。
3、整合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社會資源
一旦踏入校園,“90后”大學生們便遠離家庭,開始了獨立自理的學習生活,人際關系的不暢、學習的壓力和挑戰(zhàn)以及社會轉型時期的浮躁,都能對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態(tài)產生影響。因此,我們不僅要對大學生的消極心理(焦慮、抑郁、自卑、緊張)進行研究,探討其成因、預防和改善等問題,更要整合關聯(lián)的積極因素,形成“學生―家庭―學校―社會”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使心理教育平臺更加立體,充分調動各個方面的教育資源優(yōu)勢,鼓勵大學生學會積極地適應環(huán)境,揮灑青春激情,健康快樂地學習和生活。
四、積極心理學理念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
1、課程目標:培養(yǎng)學生的健全人格
目前,大學心理課堂教育局限于傳授心理健康常識,提供預防和調節(jié)心理問題的方法和技巧,課堂教學以規(guī)避消極心理取向為主,容易形成消極心理暗示。根據積極心理學的要求,教育課程應以提升境界和層次為目標,如探討生命的意義,積極人格的形成,健全人格的塑造,心理潛質的開發(fā)等,引導大學生以陽光般的心態(tài)解讀生活現象。
2、課程內容:提升學生的心理品質
“人有自我實現能力”是積極心理學的重要觀點, 每個人通過努力,通過內因的力量,都能實現更好更快的發(fā)展,并獲得一種相對滿意和有尊嚴的生活狀態(tài)。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內容重點應放在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心理品質上。在課程內容的設置上,應更多引用大學生的校園生活實例,選擇大學生個性成長、學習生活、職業(yè)定位、發(fā)展方向、交友困惑等讓大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從積極的心理角度引導學生看待生活事件,挖掘其改善自我的潛質,產生自我悅納和滿足,形成健康向上的“生命觀”。
3、教學方法――運用開放和體驗的方法
目前的高校對心理課程的教學方式仍然以理論講授為主,輔以案例分析,理論知識講授較多而體驗較少成為課堂“通病”。根據積極心理學理念,讓學生產生積極的心理體驗才能增強課程的教育效果,使學生在體驗中,將所學到的知識和理論內化為指導行動的理念。因此,應以積極心理學為指導,建立開放式多元化的教學方法。例如可以借鑒團體心理輔導中團體游戲的方法,還可以應用情景心理劇、視頻演示等方法,激發(fā)學生參與互動,達到對心理知識的領悟和技能的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