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必修二《說書人》優(yōu)質(zhì)教案
高中語文必修二蘇教版教材中的文章《說書人》是現(xiàn)代作家?guī)熗?942年創(chuàng)作的一篇短篇小說,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guī)淼奶K教版必修二《說書人》優(yōu)質(zhì)教案,希望對你有幫助。
《說書人》優(yōu)質(zhì)教案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師陀,引發(fā)深入閱讀其作品的興趣。
2.學習通過整體分析文章內(nèi)容,分析人物形象。
3.分析理解小說散文化的藝術(shù)特色。
4.品鑒作者的情感,通過思考獲得感染和熏陶。
教學重點:
說書人的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
散文化小說的特點。
教學時長:
一課時
教學內(nèi)容及步驟:
一、 解文題
“說書”是一個曲藝名詞。一般指只說不唱的曲藝,如宋的講史、元的平話,以及現(xiàn)代的蘇州評話、北方評書等。從廣義上說,它還兼指某些有說有唱的曲藝,如彈詞、蒙語說書等。“說書人”就是以此為謀生手段的人。
二、 識作者
師陀(1910—1988),原名王長簡,筆名蘆焚、師陀,中國現(xiàn)代作家。著有短篇小說集《谷》《果園城記》(《說書人》最初收集于短篇小說集《果園城記》中)等,長篇小說《結(jié)婚》《馬蘭》等。1921年高中畢業(yè)后赴北平謀生。1936年秋,從北平到上海。不久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遂長期蟄居于日軍占領(lǐng)的上海。1941年至1947年,任蘇聯(lián)上海廣播電臺文學編輯,《果園城記》的大部分內(nèi)容寫于這個期間。建國以后,他歷任上海出版公司總編輯、上海電影劇本創(chuàng)作所編劇,曾到河南、山東等地訪問,寫下的作品主要收入于短篇小說集《石匠》中。1957年后一直是中國作家協(xié)會上海分會專業(yè)作家。60年代初期,曾專注于歷史小說和歷史劇的創(chuàng)作,發(fā)表了劇本《西門豹》《伐竹記》和小說《西門豹的遭遇》等,頗得好評。
三、 知背景
《說書人》是現(xiàn)代作家?guī)熗?942年創(chuàng)作的一篇短篇小說,后收入師陀的短篇小說集《果園城記》。《果園城記》是作者描寫20世紀初年至40年代北方農(nóng)村和小城鎮(zhèn)的社會和人的短篇小說集。這是一本較為特殊的短篇小說集,它不是一般的小說匯集,而是根據(jù)事先的計劃創(chuàng)作的。據(jù)作者說,那是1936年7月底,他從北平去上海,繞道一位朋友祖居的小城。小城到處栽滿的果樹把他迷住了,他當時就起意拿小城寫一本書。但是沒有能馬上兌現(xiàn),接著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作者流落上海洋場,直至1938年才又拾起
來。全書十八篇,后來又補寫了一篇。除第一篇“果園城”概括介紹小城的地理歷史外,每篇基本上是寫
一、二個人物,其中有豪紳地主、地痞流氓、知識分子、郵差先生、說書人、行商、走販、小漁夫、小學教師,也有革命家、熱心社會公益事業(yè)的人,可稱之為“小城人物大觀”。師陀在《果園城記》的后記中寫道:“這小書的主人公是個我想象中的小城,……它在我心目中有生命,有性格,有思想,有見解,有情感,有壽命,像個活的人。我從它的壽命中我頂熟悉的一段:從清末年到民國二十五年,凡我能了解的合乎它的材料,全放進去。
四、 歸納人物形象
按作品的敘述信息,說書人給讀者的強烈、深刻的印象,是三個關(guān)鍵詞: 孤苦、善良與被棄。
孤苦,他是一個孤苦的人。說書人的苦命,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理解。第一,“他壓根兒沒有家”。他沒有財富、沒有產(chǎn)業(yè),因貧窮而無妻無子、無家可歸。作品里沒有交代他具體住在哪里,但讀者可想而知,或許就住在他說書的城隍廟里。第二,他以說書維持生計。固定在“在城隍廟月臺下面,他放一張斷腿板桌,周圍——前面和兩旁,放幾條板凳”,“他用折扇打、刺、砍、劈,說到關(guān)節(jié)處把驚堂木一拍,聽書的每次給他一個或兩個制錢”。(“制錢”,是明清朝代官方鑄造的錢幣、中間有方孔的稱銅錢,無孔的稱銅元或銅板。)第三,他因貧病而死。說書人體質(zhì)本來就瘦弱,“他是個中年人,穿一件藍布長衫,臉很黃很瘦”,一直抱病說書,且無錢治病,以至病情越來越重;去世前八天還堅持說書,否則就沒錢買吃的。最后,他是病死和饑死的。
善良,他是一個善良的人。說他善良,主要是指他以說書為生,他說“封神”、說“隋唐”、說“七俠五義”和“精忠傳”以及《水滸傳》等等,講的都是古代人物武松、魯智深、吳用、孫二娘等等的故事,他們行俠仗義,疾惡如仇,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是人民大眾心目中的英雄。作者給“說書人”的定義,是“一個世人特準的撒謊家”。他講的故事無疑根據(jù)古代話本、擬話本因襲相傳而來,都是虛構(gòu)、杜撰的,即使像《水滸傳》里的英雄,有的歷史上有其真實姓名,但他們的故事已經(jīng)被無限放大、被無限“撒謊”了的人物,是被藝術(shù)無限夸張之后、說書人心目中道德家的形象。類似上述的話本與擬話本,思想表現(xiàn)的一個共同的模式,是道德意義的懲惡揚善、因果報應(yīng),是從道德理想上引導(dǎo)人們向真、向善、向美,以給現(xiàn)實生活中難以自救的苦人以及前來聽書休閑的勞動者獲得一種精神安慰。說書人自己被他所講述的英雄人物所感動,執(zhí)著于說書,不再追求其它謀生糊口的生路,說書成了他唯一的生存方式與生命形式。惟其如此,他一生的善良,就是以此類善良的故事傳播正能量,讓無數(shù)聽眾獲得感動和休閑。從這個意義上說,師陀筆下的說書人是一位善良高尚、專司口頭傳播、說教的道德家。他“感動過多少人”,“給了人多少幻想,將人的心靈引的多么遠”,他“向這個沉悶的世界吹進一股生氣”,“另外創(chuàng)造一個世人永不可企及的,一個俠義勇敢的天地”。這些描述,應(yīng)該看作是對作者說書人善良“本質(zhì)”的詮釋。
被棄,他又是一個被社會遺棄的人。說書人處在社會的最底層,沒有人關(guān)心他衣食住行的物質(zhì)生活,沒有關(guān)心其是否娶妻生子等精神生活,沒有人在他生病而且身體每況愈下的時候,給他送醫(yī)送藥、噓寒問
暖。他缺少的是社會及其周圍人群的關(guān)愛與溫暖。人們對他唯一的關(guān)心,是聽他說書取樂而已。所以,他對他人的存在唯一的意義,就是說書人與聽眾之間最簡單的關(guān)系,就是用他的勞動換取幾個“制錢”的關(guān)系,這個最簡單的社會關(guān)系決定了他被遺棄的人生悲劇。作品通過他的“死”,把他這個苦命人被社會遺棄的悲劇,進行了最為形象、最為刻骨銘心的描寫。他的“靈柩”被幾個好心的人抬去亂墳崗下葬,所謂“靈柩”,就是用蘆席包捆,所謂“下葬”,就是挖個坑埋了。他最后告別這個世界、告別人生舞臺的情景是極凄涼的:抬他的人沒有憐憫沒有眼淚沒有悲傷,其中甚至有人嘲弄地說:“現(xiàn)在你好到地下去了,帶著你的書”。如此結(jié)局可謂凄慘至極。
孤苦、善良、被棄三方面的敘寫,比較完整地刻畫了作為社會底層一個“苦人”的形象。然而,更準確地說,說書人是一位舊時代 “多余人”的形象。“多余人”是泊來的概念。它緣起于19世紀20至50年代俄國文學,指的是一批出身貴族的知識分子。他們受過良好的文化教育,雖有高尚的理想,卻缺少行動,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只能在憤世嫉俗中白白地浪費自己的才華。從普希金到萊蒙托夫,到果戈理,到岡察洛夫,到屠格涅夫,到托爾斯泰,到陀思妥耶夫斯基,到契訶夫,都描寫了這類“多余人”的形象。如赫爾岑所說:“在俄國受到這種強大的西方潮流影響的人不會成為歷史人物,卻成了一些古怪的人?他們是種聰明的多余人。”中國現(xiàn)代文學作品中也創(chuàng)造過很多“多余人”的形象,如魯迅筆下如的呂緯甫(《在酒樓上》)、魏連殳(《孤獨者》)、涓生(《傷逝》)等,巴金筆下的覺新、柔石筆下的肖澗秋、葉圣陶筆下的倪煥之、曹禺筆下的周萍以及郁達夫筆下的“零余者”(郁翻譯屠格涅夫的《多余人日記》時把“多余人”翻譯為“零余者”)等等。而在文學史上現(xiàn)代作家們還創(chuàng)造了與此相似卻又與之區(qū)別的另一種“多余人”形象,如窮困潦倒于社會生活最底層、早已泯滅了“學而優(yōu)則仕”等理想的孔乙己(《孔乙己》)。而師陀筆下的說書人,也是一位讀書人,從為之下葬的人所說的“你好到地下去了,帶著你的書”兩句話,可以想象他也是知識分子,擁有過很多書,而且肯定讀過;他在大量閱讀古典小說、話本、擬話本的基礎(chǔ)上,自編自演而成為說書人的。這位“說書人”的形象,無疑是現(xiàn)代文學史第二個十年間又一位“孔乙己”的藝術(shù)形象。
從生病到病重到死亡這個動態(tài)過程的描寫,它固然是為了渲染說書人故事的悲情性,同時死亡過程的強調(diào)與完整言說,更為重要的意義,是對生命價值——說書人的文化價值的叩問,是為了不斷地反撥社會認識價值與文化意義的價值。換句話說,說書人是一個文化符號,這位有著古典文化與評書藝術(shù)文化標識的說書人之死亡,無疑是時代的悲哀、社會的悲哀,也是中國文化傳承的悲哀。
魯迅先生曾經(jīng)對孫伏園先生說過:“《孔乙己》??的主要用意,是在描寫一般社會對于苦人的涼薄”。(孫伏園《魯迅先生二三事·孔乙己》)。也就是說,咸亨酒店之里與之外的所有人——顧客、掌柜、小伙計、小孩子等對孔乙己的“涼薄”,都把他當成嘲弄與取樂的對象,竟然毫無同情與憐憫之心。而對他施以同情憐憫的,唯有作者的魯迅。揣摩《說書人》作者的態(tài)度,毫無疑問是受魯迅的影響,也是大體上寫“一般社會對于苦人的涼薄”,同情憐憫說書人的,也只有師陀。
五、 說書人形象與孔乙己形象的比較
說書人與孔乙己有很多相似之處。外形相似: 孔乙己“青白臉色”,穿又臟又破的“長衫”,說書人“臉很黃很瘦”,“穿一件藍布長衫”。處境、職業(yè)相似:皆因窮困而潦倒,孔乙己以替人“抄書”糊口,說書人以給人“說書”為生。結(jié)局相似:孔乙己被丁舉人打斷了腿,“用手”走路,形容極慘,“盤著兩腿,下面墊一個蒲包,用草繩在肩上掛住”,可以想象,最后他不是餓死就是病死;說書人最后也是死于貧病,抬去下葬時的情狀目不忍睹:“腳從席子里露出來,不住隨著杠手的步驟擺動,他的破長衫的一角直垂到地上,一路上掃著路上的浮土”。而這些種種相似集中到一點,則是本質(zhì)上的相似,即都是舊時代舊社會被涼薄、被損害、被遺棄的“多余人”。
七、《說書人》所反映的社會環(huán)境
作者含蓄地展現(xiàn)了一幅混亂的社會畫卷:以“說書人”為代表的底層民眾困頓不堪、難以為生;賞錢由三個到五個制錢,到后來制錢絕跡,以及對討賞錢場面的描述,反映了物價飛漲的經(jīng)濟現(xiàn)狀。
讀者通過說書人悲慘命運的敘事之后,自然會追問他為什么沒有結(jié)婚生子?為什么滿腹故事(歷史與文學方面的學問)卻貧病交加而死無棺木?從表面上看,這些問題的答案是歸結(jié)于他的貧窮;而在實質(zhì)上,這些問題追問著人與生存環(huán)境的矛盾、人與社會的對立,追問著“他人”的存在是“苦命人”的“地獄”。因此,這篇小說是作者對中國20、30年代軍閥混戰(zhàn)、民不聊生的黑暗社會及其包括腐敗的官僚、殘暴的軍閥、為富不仁的地主資產(chǎn)階級等等罪惡勢力的控訴與批判。正因為舊社會及其依附的罪惡勢力,對說書人為標識符號的窮苦平民百姓進行壓迫、剝削、傷害,把他們擠兌到社會的最底層,而使他們處于貧窮、饑餓、疾病、流離失所的境遇之中。
八、 我對說話書人什么態(tài)度?世人對說書人又是什么態(tài)度?
說書人迷住了“我”,迷住了“我們”。“他從傍晚直說到天黑一會,定更炮響過,接著是寺院里的大鐘,再接著,鼓樓上的云牌。當這些聲音一個跟著一個以它們宏大的為人熟悉的聲調(diào)響過之后,攤肆全被收去,廟里安靜下來,在黑暗中只有說書人和他的聽客。以至于也成了“我”的一種愛好,一種思念,以至于“我每次到這小城里來第一個總想到他”,乃至為之送葬,為之著書。
沒有人關(guān)心他衣食住行的物質(zhì)生活,沒有關(guān)心其是否娶妻生子等精神生活,沒有人在他生病而且身體每況愈下的時候,給他送醫(yī)送藥、噓寒問暖。他缺少的是社會及其周圍人群的關(guān)愛與溫暖。人們對他唯一的關(guān)心,是聽他說書取樂而已。他的“靈柩”被幾個好心的人抬去亂墳崗下葬,所謂“靈柩”,就是用蘆席包捆,所謂“下葬”,就是挖個坑埋了。他最后告別這個世界、告別人生舞臺的情景是極凄涼的:抬他的人沒有憐憫沒有眼淚沒有悲傷,其中甚至有人嘲弄地說:“現(xiàn)在你好到地下去了,帶著你的書”。如此結(jié)局可謂凄慘至極。
九、從人物形象的塑造與環(huán)境描寫看,你認為本文蘊含了作者哪些情感?
(1)對底層民眾的同情。遭遇悲慘的“說書人”是苦難底層民眾的代表,他們苦苦掙扎,最后悲慘離世,作
者在字里行間抒發(fā)了對民生的深切關(guān)懷。
(2)對生命寂寞無常的感嘆。“說書人”中年時也曾感動過包括“我”在內(nèi)的很多聽書人,但時間流逝,聽客們老去、離開,“說書人”自己也逐漸老去,終于了結(jié)一生。文章表達了作者對“生命寂寞無常”這一亙古不變的哲學命題的思考。
(3)對社會混亂、冷漠的批判。本文中,作者筆下的社會是混亂、冷漠的,物價飛漲、外來文化侵入、民不聊生,面對生病乃至死去的“說書人”,人們漠不關(guān)心,作者借本文對這種社會現(xiàn)實進行了含蓄的批判。
十、討論情節(jié)安排特色
在情節(jié)安排上,抓住什么來組織材料?
長衫、肖像、病情
三次寫長衫,三次寫與說書人的見面,四次寫說書人的病情。
全文貫穿了四次關(guān)于說書人健康狀況每況愈下的敘寫,先是“時??人?rdquo;;后來交代“他咳嗽,并且吐血”;再后來交代“他時常發(fā)病,他不能按時開書,有時候他要在中間停好幾天”;最后“我”來小城時找他,聽人說“他正害病??好幾天沒有來了”,第二天又聽說“說書人死了”。從生病到病重到死亡這個動態(tài)過程的描寫,它固然是為了渲染說書人故事的悲情性,同時死亡過程的強調(diào)與完整言說,更為重要的意義,是對生命價值——說書人的文化價值的叩問,是為了不斷地反撥社會認識價值與文化意義的價值。換句話說,說書人是一個文化符號,這位有著古典文化與評書藝術(shù)文化標識的說書人之死亡,無疑是時代的悲哀、社會的悲哀,也是中國文化傳承的悲哀。
十一、散文體小說的特點
散文體小說,是指以小說體裁和散文體裁相互滲透而形成的散文化了的一種小說。介于散文和小說之間的一種文體,即用散文的形式創(chuàng)作的一種小說。散文體小說不以具體的描寫情節(jié)見長,甚至很少有情節(jié),也沒有更多的細節(jié)描寫,這是小說接近散文的主要地方。但作為小說,必須多多少少要有情節(jié)的安排,有些作品看似散文,但人物是虛構(gòu)的,事件也多以虛構(gòu)為主,情節(jié)雖比一般小說真實,但也是虛構(gòu)的,符合小說虛擬的特征。這類小說往往能表現(xiàn)作者的一種強烈的感受,打破了小說的某些桎梏,自由的發(fā)揮自己的思想。
《說書人》采用散文通常采用的第一人稱敘述方式。作者通過“我”的敘述,讓“說書人”的故事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讀者隨著“我”的視角,感知“說書人”的故事,了解“我”的內(nèi)心活動。作品淡化了故事情節(jié)的敘述,強化了人物情感的抒發(fā)。通過敘述、描寫刻畫了“說書人”的形象,通過議論、抒情展示“說書人”身上富有光彩的一面;十二、課后閱讀《果園城記》;
“說書人”身上富有光彩的一面。特別是小說的最后一節(jié),融敘述、描寫、議論、抒情于一體,既是故事的結(jié)局,又是說書人的祭文,是生者與死者的心靈對話,是作者引導(dǎo)讀者一道體驗人生的卑賤與杰出,短暫與永恒,隕落與升華。
十二、課后閱讀《果園城記》
看了“蘇教版必修二《說書人》優(yōu)質(zhì)教案”的人還看了:
1.蘇教版語文必修五《春江花月夜》優(yōu)質(zhì)教案
蘇教版必修二《說書人》優(yōu)質(zhì)教案
下一篇:滬教版高中語文《詩賦論》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