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文藝復興代表人物介紹_法國文藝復興代表人物講解
西方文學是人類心靈的歷史,更是一部抒寫英雄心靈的歷史,是一部英雄抗爭異化、尋求自由與解放的壯麗史詩。今天學習啦小編給大家精心挑選了法國文藝復興代表人物,希望文章對大家有所啟發(fā)。
法國文藝復興代表人物一:馬丁·路德
馬丁·路德 Martin Luther (1483~1546) ,1483年11月出生在日耳曼(人稱日耳曼為改革發(fā)源地)中部紹森幾亞(Thuringia)的曼斯菲德(Mansfeld)附近的艾斯里本(Eiskeben)——撒克森伯爵(選候)領(lǐng)地。他是16世紀歐洲宗教改革倡導者,基督教新教路德宗創(chuàng)始人。2005年11月28日,德國電視二臺投票評選最偉大的德國人,路德名列第2位,僅次于康拉德·阿登納。
馬丁·路德馬丁·路德生于神圣羅馬帝國(今德國)艾斯萊本,父母原是勤儉的務農(nóng)人家,但當時因社會商業(yè)方面開始發(fā)達了,并帶動了工業(yè)的發(fā)展,故其父親轉(zhuǎn)而成為礦工,在當時以礦工當職業(yè)的人口并不多,算是新興的行業(yè),在父親的積極努力下竟也自行當起了一個小礦主,后來上升為城市的議會會員。父親漢斯·路德(Hans Luder,1459年—1530年),母親瑪格雷特,原姓林德曼(1459年—1531年)。路德是九個孩子中的第八個。[1]
1483年11月11日(都爾.圣瑪定主教紀念日),他受洗禮,并以當日的圣人圣瑪定(馬丁)命名。他在鄰近他的出生地的曼斯費爾德長大,當時艾斯萊本和曼斯費爾德約有數(shù)千居民,而他的父親擁有當?shù)氐囊惶庛~礦。嚴格而充滿愛心的父親,要他接受時尚的啟蒙教育。父親非常積極培育路德的教育,故送他到大城市就學。路德為了維持就學時的經(jīng)濟需要,和其它的就學孩子們共組了一個唱詩班,在富有人家吃晚餐的時候,于主人們享用豐盛晚餐之時,邊聆聽孩童詩班唱圣詩。當主人用餐過后即可開始享受主人們吃剩的菜肴,運氣好的話還能拿到一些小費。他的父母信奉教廷,但不過分熱誠。
之后由于父親的支持及栽培之下,路德進了一所有名的大學學習法律,看似前途似錦:畢業(yè)后可在皇宮謀得一份差事,后半輩子就可高枕無憂了。但就在此時他卻正想著如何才能蒙上帝的喜悅呢?就在一次的暴風雪當中,在禱告中他經(jīng)歷了神的保守,于是他毅然決然地到修道院中當修士,放棄法律的學習。而在修道院的學習中,其內(nèi)心并沒有得到真正的平安,在他請益他所在的這所修道院院長之后,路德得到許多的屬靈上的鼓勵與支持,同時也完成了神學博士的學位。并在之后被派到威登堡任圣經(jīng)教導的工作、思想更趨成熟,終于在1517年在上帝的帶領(lǐng)下,為著贖罪券的爭論,在教會界做了一件驚動宗教界的大事-宗教改革。
從1488年到1497年路德在曼斯費爾德的城市學校就學,此后他在馬格德堡的大教堂學校里待了一年。在那里教導他的是中世紀晚期出現(xiàn)的共同生活弟兄派的教士。1498年他的父母將他送到埃森納赫的方濟各會修道院中。他在那里受到音樂和詩歌的教育,他是一個很好的歌唱家。
從1501年到1505年路德在圖林根的愛爾福特大學就學,他獲得哲學系的文學士。他的學課包括拉丁文、語法學、修辭學、邏輯學、道德學和音樂。路德在這里深切地學習了亞里士多德的學說,亞里士多德的學說從托馬斯·阿奎納開始成為中世紀經(jīng)院哲學的中心學說,但在愛爾福特已經(jīng)開始有人對他的學說產(chǎn)生質(zhì)疑。奉父命路德在獲得博士學位后又開始學法學。但1505年7月2日他在回家的路上在斯道特亨附近突然遇到狂風暴雨,他嚇壞了,對礦工的保護圣人呼喊說:“圣安娜,不要讓我死,我愿意成為一個僧侶。”出于這個發(fā)愿他不顧父親的反對加入了愛爾福特的奧斯定會修道院。他非常遵守修會的教規(guī),1507年2月27日他被晉升為神父。雖然他每天都做懺悔他無法獲得心靈上的安慰。他最主要的問題是“我如何才能獲得上帝的憐憫?”他的懺悔神父、修道院的主持約翰·馮·斯道皮茨建議他學神學,并將他1508年送往維滕貝格。在這里他結(jié)識了威廉·奧克姆的神學理論。奧克姆強調(diào)神的自由性和人的自主性。一年后路德成為圣經(jīng)教授(baccalarius biblicus),他還學會了古希臘文和希伯來文。除道德哲學外他還開始教授圣經(jīng)。
1510年,路德被他的修會派往羅馬城抗議教廷下令將奧斯定會與另一個非常嚴格的修會合并到一起。他參加了一個集體懺悔的儀式,希望以此獲得解脫。這說明他當時還不懷疑羅馬教廷的懺悔儀式,但他對羅馬教廷的不認真和道德敗壞非常失望。1511年斯道皮茨將路德召回維滕貝格并指定路德為神學博士和他的繼承人。雖然斯道皮茨只能減輕路德的心靈不安,無法消除它們,兩人直到1524年斯道皮茨逝世始終是好朋友。
此后幾年中路德教授贊詩和保羅書信等內(nèi)容,一些他原來的講義和聽課筆記保留至今。從這些文件中我們今天看得出他與羅馬天主教廷決裂的過程。一開始他還追隨當時教會的學說將舊約體會成基督的隱喻。他追索奧卡姆、新柏拉圖主義或密契主義的圣經(jīng)解釋,但他已經(jīng)開始將這些解釋改為針對每個人,而不是針對整個社會的教導。他使用上帝直接的憐憫來補充這些理論中的空洞,但此時他還沒有考慮教會的中間作用。
在路德研究中至今對路德是何時發(fā)現(xiàn)他的神僅出于憐憫(sola gratia)正義的基本見解。路德本人后來自己將這個發(fā)現(xiàn)稱為是“塔上經(jīng)驗”,他說他是在維騰貝格的奧恩定會修道院的隱居塔上做出這個發(fā)現(xiàn)的。有人認為這是在1511年到1513年之間,其他人說是在1515年到1518年之間,也有人認為這實際上是一個緩慢的過渡過程。在宗教史的研究中這個時間的確定最重要的是確定這個發(fā)現(xiàn)對宗教改革的意義到底有多么大。
法國文藝復興代表人物二:列昂納多·達·芬奇
列昂納多·達·芬奇(1452—1519),意大利文藝復興三杰之一,也是整個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最完美的代表,是世界的藝術(shù)巨匠和科學巨匠[1]。他是一位思想深邃,學識淵博、多才多藝的畫家、寓言家、雕塑家、發(fā)明家、哲學家、音樂家、醫(yī)學家、生物學家、地理學家、建筑工程師和軍事工程師。他是一位天才,他一面熱心于藝術(shù)創(chuàng)作和理論研究,研究如何用線條與立體造型去表現(xiàn)形體的各種問題;另一方面他也同時研究自然科學,為了真實感人的藝術(shù)形象,他廣泛地研究與繪畫有關(guān)的光學、數(shù)學、地質(zhì)學、生物學等多種學科。
達·芬奇,意大利文藝復興[2]中期的著名美術(shù)家、科學家和工程師,1452年4月15日生于托斯卡納[3]的芬奇附近。他在少年時已顯露藝術(shù)天賦,15歲左右到佛羅倫薩[4]拜師學藝,成長為具有科學素養(yǎng)的畫家、雕刻家、軍事工程師和建筑師。1482年應聘到米蘭后,在貴族宮廷中進行創(chuàng)作和研究活動,1513年起漂泊于羅馬和佛羅倫薩等地。1516年僑居法國,1519年5月2日病逝。
萊奧納多·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 ,1452年4月15日~1519年5月2日),是藝
列昂納多·達·芬奇 自畫像術(shù)家,又是科學家即理論科學家(社會科學家和自然科學家)和應用科學家(包含發(fā)明家),這位奇才對各個領(lǐng)域的知識幾乎是無師自通,是人類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全才,他最大的成就是繪畫,他的杰作《 蒙娜麗莎》《抱銀鼠的女子》《盧克雷齊亞·克里韋利》和《 最后的晚餐》,體現(xiàn)了他精湛的藝術(shù)造詣;
他還擅長雕刻、音樂,通曉數(shù)學、生理、物理、天文、地質(zhì)等科,既多才多藝,又勤奮多產(chǎn),保存下來的手稿大約有6000頁。達芬奇認為自然中最美的研究對象是人體,人體是大自然的奇妙之作品,畫家應以人為繪畫對象的核心。世界上什么東西最難畫那就是人,而他卻是人類歷史上唯一一位人物肖像畫作和照相機拍的照片幾乎一樣的畫家。
在列奧納多·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 逝世之后的500年間,人類一直對他進行研究與探索,歐美各國、以色列等亞洲國家設(shè)立了研究達·芬奇的專門機構(gòu),他的祖國意大利更是把他作為文化的象征。
達芬奇的智力超群,IQ在200左右,他在文藝復興時代就能和現(xiàn)代人有很多相似的觀點。。世界上什么東西最難畫那就是人,而他卻是人類歷史上唯一一位人物肖像畫作和照相機拍的照片幾乎一樣的畫家。
法國文藝復興代表人物三:托馬斯·莫爾
托馬斯·莫爾( St. Thomas More又作Sir Thomas More , 1478年2月7日 — 1535年7月6日)歐洲早期空想社會主義學說的創(chuàng)始人,才華橫溢的人文主義學者和閱歷豐富的政治家,以其名著《烏托邦》而名垂史冊。
簡介
托馬斯·莫爾( St. Thomas More又作Sir Thomas More , 1478年2月7日 — 1535年7月6日)歐洲早期空想社會主義學說的創(chuàng)始人,才華橫溢的人文主義學者和閱歷豐富的政治家,以其名著《烏托邦》而名垂史冊。
成就
曾當過律師 、國會議員、財政副大臣、國會下院議長、大法官。1535年因反對亨利八世兼任教會首腦而被處死。1886年,在莫爾去世三百多年后,被羅馬天主教會的教皇庇護十一世冊封為圣徒,在1980年與主教費舍爾一起被John Paul II尊為守護上帝的殉道者。盡管他不是一位正統(tǒng)的天主教信徒,他非常罕見地獲得了左右翼的一致推崇:左翼發(fā)現(xiàn)了他的共產(chǎn)主義理想,右翼發(fā)現(xiàn)了他的對天主教的忠誠。他在英國歷史上最偉大100個名人中評選中名列第37位。
生活背景
托馬斯·莫爾約于1478年2月7日出在英國倫敦一個不太顯赫的富有家庭。莫爾幼年喪母,由父親帶大。他的父親約翰·莫爾(JohnMore)曾擔任過皇家高等法院的法官,是一位勤儉持家、正直明達的人,對兒子要求極為嚴格,這對莫爾一生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
在當時的歐洲,拉丁文被視為進入上層社會的通行證。因此,幼小的莫爾被送入了倫敦的圣安冬尼學校,學習拉丁文。十三歲時,父親將他寄住在坎特布雷大主教、紅衣大主教莫頓(Morton)的家中作少年侍衛(wèi)。莫頓是當時一位很有影響的政治家,他學識淵博、機智過人、談吐優(yōu)雅,曾擔任過英國的大法官,對此莫爾在《烏托邦》中專門做過描述。從他那兒莫爾得到了很多有益的影響。這位主教對聰明好學的莫爾極為賞識,常對朋友夸獎說:“我的這個孩子,將來一定會成為一個名人”,
看過“法國文藝復興代表人物”的人還看了:
2.德國文藝復興代表
3.文藝復興三杰是誰
5.古典音樂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