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消費心理學的論文
消費心理學是心理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它研究消費者在消費活動中的心理現象和行為規(guī)律。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消費心理學的論文,希望大家喜歡!
關于消費心理學的論文篇一
《年女性服裝消費心理分析》
摘要:在女裝消費者中青年女裝消費者是最具活力的一個消費群體,她們富于幻想、思想敏銳、熱情奔放,是時尚、潮流的先驅。研究她們的消費心理無疑將會為服裝業(yè)如何滿足消費者需求提供可靠而且科學的決策依據。
關鍵詞:消費心理 服裝 女性 營銷策略
正文:
面對服裝企業(yè)激烈的競爭,誰能了解消費心理、誰能充分掌握競爭信息、誰能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誰就能抓住市場機會,在行業(yè)中脫穎而出。
一、服裝消費心理的內涵
服裝消費心理是應用心理學、社會學、營銷學、人文學、經濟學等不同學科知識研究服裝消費行為的科學,它不僅研究與觀察現實的心理狀態(tài)同時也研究潛在的心理活動[1]?,F代心理學揭示:人的行為是由動機支配的,動機則是由需要引起的。作為消費者一種需要滿足后又會產生新的需要、動機和購買行為?,F代女性既是流行趨勢的追隨者,又是流行趨勢的制造者。香港著名作家梁鳳儀將女性的消費特點歸納為:愛花錢、愛逛超級市場、常亂購物、愛美、對經濟欠認識、購物看心情。
二、影響女性服裝消費心理的因素
(一) 個性與消費心理
個性是指決定和折射個體如何對環(huán)境做出反映的內在心理特征,包括使某一個體與其他個體相區(qū)別的具體品性、特質、行為方式等多個方面。不同的消費者有不同的性格特征,這些特征體現在各自的服裝購買消費活動中從而形成千差萬別的消費心理。例如開放性的女性追求時尚經常關注時尚雜志或影視媒體往往會是流行服裝的最先穿著者;喜歡戶外運動的消費者對舒適輕便的休閑裝、運動裝有特別大的愛好。消費者會選擇與自我概念相一致的產品和服務避免選擇與其自我概念相抵觸的產品與服務。伯德里亞爾認為由于消費的符號化和象征化,現代社會的消費傳播正越來越體現出“ 差異化”的特點,即追求個性化和與眾不同所謂“風格傳播”的特點越來越突出。
(二) 商店形象與消費心理
商店形象是指消費者基于對商店的各種屬性的認識所形成的關于該商店的總體印象。這種印象的獲得不僅來自消費者對商店的功能性特征如價格、方便性和商品選擇范圍的感知,也來自她對非功能性如建筑物、商店內部裝修、氣味、廣告等的感覺與體驗。女性愛逛街,如果她們認為某個商店賣的衣服檔次高、裝修豪華、服務周到,正好與她的身份地位相當,她會經常到這個商店逛逛,不知不覺地形成了到這個商店購買衣服的習慣。相反如果她認為某家的商店形象特別糟糕,逛逛都會影響自己的心情,她肯定一步都不愿踏進這個商店即便路過很多次。
(三) 價格與消費心理
從營銷心理學的角度看,商品價格是以消費者在心理上是否愿意接受為出發(fā)點的,價格心理是由消費者自身的個性心理和其對價格的知覺判斷共同組成的。由于女性特有的敏感心理和強烈的攀比心理使得女性對服裝價格的認識更加豐富,通過所購衣服的價格可以標明自己的社會地位、文化修養(yǎng)、生活情操等。在服裝品質相差無幾的時候她們寧可多逛幾家商店買一件98元的衣服也不愿立刻買下一件100元的衣服。
(四) 購物環(huán)境與消費心理
購物環(huán)境是消費者在購買活動中所獲得的第一印象。由于女性消費容易受外部環(huán)境的影響,所以良好的購物環(huán)境會對女性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櫥窗是服裝零售店的面孔櫥,窗的布置最直觀地反映了時裝店特色和水平。許多女性都是通過櫥窗陳列來獲得服裝信息。好的櫥窗陳列當然會吸引很多女孩子的眼球,從而產生進去逛一逛的念頭。通常服裝交易需要經過一定的人際交流才能完成,所以服務人員的形象及素質對消費心理有很大的影響。背景聲對消費者心理同樣有很大的影響。這種店內播放的音樂以及顧客能覺察到的構成購物氣氛的聲響影響人們購物的情緒與行為。
(五) 流行與消費心理
流行是指一個時期內社會上流傳很廣、盛行一時的大眾心理現象和社會行為。對于流行的追隨在不同性別、不同年齡、不同性格的人群中表現出較多的差異。從強度上看女性較男性更熱衷于流行青年人較老年人更甚。流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消費者在某些商品消費上的共同偏好。流行則可以打破地位、等級和社會分層的界限,使不同層次、不同背景的消費者在流行商品的選擇上表現出同一性,促進人們在商品購買上的從眾行為。現代都市人由于家庭和工作的壓力都渴望擺脫都市喧囂向往舒適、寧靜、自由的生活。因此造型寬松、線條簡潔流暢、色彩淡雅的時裝深受青睞。愛美是女人的天性。自古以來,女性在審美方比男性更加敏銳,商品的流行大多也是隨著女性審美觀的化而變化。
三、營銷建議
(一) 生產量身定制的產品以打動顧客
“顧客滿意是最好的質量”,服裝企業(yè)要深入了解中青年女性消費群的心理特點、消費行為特點及其變化趨勢,開發(fā)、生產出適銷對路的產品。女性服裝款式的設計、色彩運用要注意誘發(fā)中青年女性消費者的情感,做到美觀大方,使之美而不艷,奇而不特,質優(yōu)良又能充分體現個性化的服裝;服裝品牌命名要富于聯想,能激發(fā)購買欲望;努力改進服務質量,增加服務項目,擴大服務范圍,延長服務時間,提高服務水平,這些都是是爭取女性消費者的有效途徑。
(二) 制定物美價廉的價格以吸引顧客
中青年女性消費者大多為經濟型的消費者,購物時對產品價格十分敏感,“物美價廉”是她們購物的基本標準[4]。所以,企業(yè)要合理選擇價格策略,以滿足中青年女性消費者的需要。另外,服裝企業(yè)要靈活運用價格心理策略。由于中青年女性特有的敏感心理和強烈的攀比心理,使得中青年女性對產品價格的認識更加豐富,通過所購產品的價格,可以表明自己的社會地位、文化修養(yǎng)等。因此,服裝企業(yè)應注意產品價格的心理功能,使廣大中青年女性通過產品價格獲得心理上的要求和滿足。
(三) 打造喜聞樂見的傳播以誘導顧客
在促銷方式上要充分利用服裝打折這種女性消費者最受歡迎的促銷方式。服裝企業(yè)要在研究女性消費心理的基礎上采用女性喜聞樂見的促銷方式,盡量滿足女性消費者的心理需求。在期刊雜志上做好廣告,用廣告將廣大消費者的心牢牢抓住。在購物環(huán)境上充分利用櫥窗展示,把重點推介的服裝放在最顯眼的位置,通過顏色烘托、斗身模特或全身模特來突出焦點,令客人第一眼就可以看到這款貨品。選好背景音樂讓背景音樂與服裝店的檔次相協調,與所賣服裝的風格相一致。強化銷售人員素質盡量使她們的年齡與目標顧客相當,提高她們的職業(yè)道德修養(yǎng)。
(四) 構建隨手可得的渠道以便利顧客
服裝企業(yè)應該根據年輕女性消費者對服裝消費需求的差異性,針對不同的目標群體構建差異化的營銷渠道。針對高檔的服裝,可以進行選擇性分銷,在高檔的百貨商店或建立自己的專賣店,有針對性的進行分銷,以滿足這類高端顧客的名牌消費心理。
參考文獻
[1]沈蕾,湯兵勇。紡織品和服裝消費心理學,上海:中國紡織大學出版社,1998
[2]梁鳳儀。女性的消費觀,中信出版社,1996
[3]方英。消費社會中女性的身體消費,河南社會科學,2006,7月
[4]鄧文艷。淺談中青年女性消費特點與營銷策略,消費經濟,2007年4月
關于消費心理學的論文篇二
《論大學生消費心理問題》
摘要: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fā)展,消費群體在日益擴大著,現如今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他們的消費也是社會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在現代社會的消費觀念、生活方式、流行時尚的影響下,消費心理和行為往往產生彼此間的相互影響,產生了與其他消費者不同的消費需求,具有比較特殊的消費心理,外觀為不同的消費行為。同時,大學生是大眾文化及消費的前端,但是由于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學校消費教育的缺失、大學生個性心理特征等因素的影響,在大學生群體中還存在許多不良的消費心理,需要社會、學校以及個人通過加強價值觀教育和消費教育,讓大學生學會科學理性消費,以構建大學生健康的消費心理。
關鍵詞:大學生 消費心理 問題 原因 建議
一、大學生消費心理現狀
消費心理是指指人作為消費者時的所思所想,是消費者在購買、使用和消費商品過程中的一系列心理活動。它是消費者對客觀消費對象與其自身主觀消費需求的綜合反應。大學生所受的教育、大學生所處的特殊的校園環(huán)境、大學生的年齡特征等因素的影響,使得大學生成為社會上一個特殊的消費群體,具有有別于其他群體的消費心理特征。
作為當代大學生的一員,對現在的大學生生活費狀況還是比較了解的。就以我們安理工的學生來說,具體到我們班級,現在月生活費總體狀況為:一般大學生的月生活費低者700到900元,高者1300元以上元以上。他們日常消費資金來源有家庭,貸款、勤工儉學和獎學金以及平常做兼職的工資等渠道,不過還是以家庭為主。大學生日常消費構成包括:飲食消費,它算是大學生最基本的消費支出;學習消費,主要是花費書報費、學習用品費、考證費和電腦消費等;休閑娛樂消費,大學生的休閑娛樂消費的項目比較多,如上網、練歌、看電影、旅游消費等;人際交往消費,這種消費是在和老師、同學和朋友的相處之中,主要是同學之間,與老師之間的人情交往并不多;服飾消費,許多大學生比較注重自己的形象,在大學剛開始的時候關注較少,尤其是到了高年級,面臨就業(yè)的大學生這項消費的比重更高;戀愛消費,在談戀愛的大學生中,戀愛的消費是一筆較大的開銷。
二、大學生消費心理問題 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心理活動是消費者在購買行為的全過程中發(fā)生 的系列心理活動,它是消費者對客觀消費對象與其自身主觀消費需求的綜合反應,是消費的一個決定性因素。現代大學生在消費心理上表現出以下特點:
1、盲目消費
大學生在校生活,由于大部分是第一次遠出家門,可以說是剛開始接觸社會,在消費的時候,并沒有更深刻的消費意識,消費經驗不足,消費目的并不明確,只知道自己缺什么。卻不知道自己明確的缺少什么,買什么樣商品,具體有什么樣功能。造成決策失誤,而只是有一種盲目的跟從心理。比如說,有部分大學生是追星族,也有那么部分是愛美族,在看到某廣告中某知名明星為此產品代言,就會盲目的認為明星代言的就一定好,因為這一個明星效應,大學生就會盲目的不假思索的購買此產品,也不會考冷靜的考慮此產品的用處、功能與自己所需要的產品具體差別及一些其他的問題。雖然,作為大學生應該有自己獨立的判斷能力與消費觀念。但是,當今社會的快速進步并不讓人反應過來,就把這產品淘汰了。
2、從眾心理
趨同心理表現為消費者看到別人購買某種物品時這一物品自己并不需要,但也隨之去購買。消費的目的,只是為了讓自己保持與社會群體的所謂一致性。這種從眾心理雖然不只是表現在大學生身上,但對大學生來講,任意的跟風帶來的結果未必是好的。
大學的校園生活也算是接觸社會,生活的社會性,使得他們在消費心理上會受到社會環(huán)境和社會群體的影響及周圍同學壓力下產生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并呈現出“從眾”的現象,為使自己保持與社會群體的一致性。大學生消費時由于自身的群體化特征,往往采取與大多數人相一致的消費行為,多數大學生在消費過程中“從眾”性較強,這也就是大學生消費時的“趨同心理”。最近的“快餐”一詞,成了大學生伙食的主要來源,本來大學生中的生活方式并不是固定的,可以說是方式不同,快餐的出現,經過大量的宣傳,同學們一個個都在網上訂餐,一些不了解情況的學生發(fā)現自己跟不上潮流,就也會放棄自己以前的生活方式跟著訂餐。雖說訂餐方便了大家吃飯,大學生訂餐會把他們固定在寢室中,在外活動的機會大大減少。
3、攀比心理
大學生的攀比心理是基于大學生對自己所處的階層、身份以及地位的認同,從而選擇所在的階層人群為參照而表現出來的消費行為。大學生推崇世俗化物質享受時,在群體模仿式的消費行為中自然會滋生壓倒對方而求獨領風騷的畸形心理,從而產生攀比消費。當代的大學生受社會文化,家庭環(huán)境以及同學間的攀比行為影響,過分追求時尚和名牌。人們總是選擇他人作為自己的參照標準。大學生在生活、學習、人際交往及休閑娛樂中,總是有意無意的與他人比較,以求得心理平衡,獲得自我認同。凡此種種雖然不是主流,但都不容忽視,就拿最近風靡全球的iPhone6來說,大學生認為iPhone6是身份的象征,也不管是哪種職業(yè)身份象征,看到網上瘋傳,身邊家庭比較富裕的同學朋友買了一個,就自己非要買,想著法子的湊錢,雖說沒有到賣腎的地步,但也是省吃儉用幾個月才可以擁有,有的甚至不考慮家庭經濟情況,向父母要錢,花他們的血汗錢。它既給家長加重了經濟負擔,也阻礙了學生順利完成學業(yè),甚至會導致部分學生滑向歧途。因此,如果是不考慮自己的經濟狀況,一味地攀比會促成不合理的消費行為,這樣也將會扭曲大學生的心靈。
4、炫耀心理
許多大學生以擁有各類名牌物品作為炫耀的資本。這種現象實際上反映出大學生心理上的一個癥結,用富裕的物質生活來充實美化自己的形象,或以此來提高自己在集體中的地位和顯示自己的社會價值。尤其是一些家庭條件好而學習成績不甚理想的學生更想以此來塑造自己的形象,以求得心理的平衡。這種現象也會對周圍的同學產生影響,導致重物質的消費風氣。校園里的這種炫耀之風,不僅玷污了大學生的聲譽,還腐蝕了大學生的心靈,造成不良的社會影響。
5、人情娛樂消費
除了上述的幾種情況的消費,當代大學生的精神消費也是比較的嚴重。就拿人情娛樂消費來說,當代大學生人際關系的類型繁多,師生、同學、朋友、社團等等,大學生發(fā)展和延續(xù)這些人際關系,在某些情況下就不得不以人際人情消費為依托?,F代社會本就是由人與人之間關系組成的,大學生中的正常的人際人情消費本無可厚非,但有些大學生人際人情消費過了度,消費項目增加、消費水平增高、消費比重擴大、消費金額膨脹,并呈現出愈演愈烈的趨勢,這就需要引起我們的高度關注了。
6、戀愛消費的比重不斷上升
現在的大學生已經算是成年人了,在大學里認為大學戀愛是一門必修課,無論是學校還是社會對大學生的戀愛行為均采取默許的態(tài)度,已經成年的他們有追求個人生活的權力,甚至有家長鼓勵自己的孩子去戀愛。然而大學生在戀愛中的消費數額也在逐年增加。每個月少則幾百元,多則上千元。這筆消費在大學生每月消費中占據著很大的比重。雖然大多數的大學生承認,為了追求情感需要一定的物質投入。但在現實中,卻經常的難以理性把握適度消費的原則。
三、影響大學生消費心理的原因
在大學生消費的問題上,大學生消費中出現上述不良消費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不能用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以期達到抑制大學生消費的目的。作為引導 者,應更多地關注現代大學生的消費狀況,把握大學生的消費心理特征和行為導向,實施與時代相適應的消費教育,使大學生自覺自愿地做到個性、文明、科學適度的消費。
1、社會文化因素
一般來講,社會文化決定社會心理。大學是文化的集中體現地和傳播地,大學校園文化的特征是具有開放性和超前性的。大學時代是人生的重大轉折點,是為了以后的生活和工作奠定重要的基礎。大學生的消費意識因其心理發(fā)展尚不成熟而表現的容易受外界的影響。
首先,現在的大眾媒體廣告?zhèn)鞑ナ怯绊懏敶髮W生消費行為的重要的社會文化背景。媒體的傳播力量影響著大學生的消費傾向和消費選擇,尤其是現在各類明星所代言的產品慢慢地成為大學生消費時的第一選擇。大量的廣告在大學生消費中起著重要的催化作用與示范效應,誘導甚至支配著他們的消費行為。媒體文化的傳播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產生深入的影響,它是時尚及流行迅速傳播的快捷途徑,同時也具有更鮮明的主題和個性化的表現形式,這是大學生消費日趨個性化的社會根源。
其次,大眾文化的日趨多元化也是影響大學生消費結構多樣性的重要因素。大學生最先步入的不是人才或者勞動力市場而是消費市場,他們的消費觀念或消費方式促進了其生活方式的變化。大學生多樣性消費特點的根源在于大學生多元化價值目標的存在。這種多元化的目標,一方面使大學生的思想活躍,有益于大學生充分發(fā)揮個人的聰明才智和創(chuàng)造能力,善于理財、理性消費。另一方面,也可能導致大學生受不良傾向的影響,出現一些消極的消費類型。
2、家庭環(huán)境因素
我們這一代的大學生大多都是獨生子女,家長從小把自己的孩子視為家庭的重心,有些家長對孩子過度呵護。家長對孩子的消費基本上都是實行滿足供應的政策,做父母的總有“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想法。同時,父母對孩子的消費行為也是基本上不過問,有求必應。但是,父母這種對孩子的溺愛行為并不只是對孩子的愛,而更大程度的強化了大學生的這種消費欲望,使其消費欲望膨脹,認為無論怎樣,父母都會對自己有求必應。尤其是經濟條件相對優(yōu)越的家庭更是為大學生的高消費提供了經濟基礎,創(chuàng)造了各方面的條件,使他們自身有一種高于別人的優(yōu)越感,這些學生的高消費行為也在一定程度上給身邊的同學起了誤導作用。經濟條件相對一般的家庭,經濟上得到基本的保證。但經濟條件差的家庭往往都會節(jié)衣縮食,舉債借錢甚至賣血也得滿足子女的需要。這些,充分顯示出現在社會的家庭環(huán)境對大學生的消費行為的影響是很大的。
3、個人因素
大學生正處在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成熟的階段。在家從小有家長的關懷和呵護,中學面臨高考的壓力,許多家長為了避免他們分散學習精力,從來不要求他們分擔家里的經濟狀況,因此有許多學生不知金錢的來之不易,不了解家里的困難,也沒有理財的過程和經驗。到大學后又遠離家長獨立生活,在不正確的消費觀的誤導下,他們不會有計劃的開支,也不會考慮父母的感受,只知道伸手要錢。 此外,還有虛榮消費和情緒化消費也是大學生消費中常見的現象。
總結:
大學生是國家未來消費時尚和方向的領導者,是將來的主力,而且他們的消費方式對整個市場有一個引導的作用,因此應正確引導大學生的消費心理,關注大學生的消費,社會、家庭以及校園合理的教導大學生消費都是很有意義的?,F代大學生消費也會為整個社會商品消費的起到“指示燈”的作用。要關注大學生科學消費的培養(yǎng),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把大學生的興趣吸引到追求健康的精神生活上來,形成良好的消費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并進行適當引導這對于大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都是大有裨益的。
參考文獻:
[1]張旭亮:大學生消費行為及消費心理探析.邊疆經濟與文化,2005,(11)80-82
[2]劉志偉:在校大學生的消費心理特點及企業(yè)營銷策略.商業(yè)研究,2002,(24):85-88
[3]彭小丁:目前我國大學生的不良消費行為及其對策研究.湖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16-26
關于消費心理學的論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