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知識點古代稱謂
也許有人困惑:擁有許多知識的人怎么變成書呆子?有些人讀書不多在事業(yè)上卻取得了成功?在我看來:變成書呆子的人是因為他們不知道將知識得以運用。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高考語文知識點古代稱謂,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考語文知識點稱謂1
人稱姓名
1.直稱姓名
(1)自稱姓名或名。
如“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指南錄后序》)
(2)用于介紹或作傳。
如“柳敬亭者,揚之泰州人”。(《柳敬亭傳》)
(3)稱所厭惡、輕視的人。
如“不幸呂師孟構惡于前,賈余慶獻諂于后”。(《指南錄后序》)
2.稱字、號、謚號、齋名
這種情況是出于稱呼者對被稱呼者的禮貌和尊敬。
(1)稱字
古人幼時命名,成年(男20歲、女15歲)取字,字和名有意義上的聯(lián)系。字是為了便于他人稱謂,出于禮貌和尊敬,古人對平輩或尊輩一般稱字。如稱屈平為屈原。
(2)稱號
號又叫別號、表號。名、字與號的根本區(qū)別是:前者由父親或尊長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號,一般只用于自稱,以顯示某種志趣或抒發(fā)某種情感;對人稱號也是一種敬稱。如陶潛號五柳先生。
(3)稱謚號
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跡而為之所立的稱號叫謚號。有褒揚性的美謚、憐惜性的平謚、貶義性的惡謚三種,如歐陽修謚號為“文忠”。
(4)稱齋名
指用齋號或室號來稱呼某人。如南宋詩人楊萬里的齋名為誠齋,人們稱其為楊誠齋。
3.稱籍貫、官地
(1)稱籍貫
指用籍貫之名來稱呼某人。如唐代詩人孟浩然是襄陽人,故而人稱孟襄陽;張九齡是曲江人,故而人稱張曲江。
(2)稱官地
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來稱呼某人。如《赤壁之戰(zhàn)》:“豫州今欲何至?”是因為劉備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稱之。
4.稱官名、爵名
(1)稱官名
如“孫討虜聰明仁惠”,“孫討虜”即孫權,因他曾被授予討虜將軍的官職,故稱之。
(2)稱爵名
如《訓儉示康》“近世寇萊公豪侈冠一時”,寇準的爵號是萊國公,萊公是省稱。
高考語文知識點稱謂2
謙稱、敬稱、賤稱
1.謙稱
(1)古代帝王自稱
自謙詞有孤(小國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轂(不善)。
(2)讀書人自稱
自謙詞有小生、晚生、晚學等,表示自己是新學后輩;如果自謙為不才、不佞、不肖,則表示自己沒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3)一般人自稱
愚,謙稱自己不聰明。鄙,謙稱自己學識淺薄。敝,謙稱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謙稱自己身份低微。竊,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義在內(nèi)。臣,謙稱自己不如對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謙稱自己是對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為對方效勞之意。
(4)稱自己一方的親屬朋友
常用“家”“舍”等謙辭?!凹摇笔菍e人稱比自己的輩分高或年紀大的親屬時用的謙辭,如家父、家母、家兄等?!吧帷庇靡灾t稱自己的家或比自己輩分低或年紀小的親屬,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5)其他自謙辭
因為古人坐席時尊長者在上,所以晚輩或地位低的人謙稱在下;老人自謙時可用老朽、老夫、老漢、老拙。
2.敬稱
表示尊敬客氣的稱呼,也叫“尊稱”。
(1)對帝王的敬稱
有萬歲、圣上、圣駕、天子、陛下等。
(2)對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稱
對使節(jié)稱節(jié)下;對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稱閣下,現(xiàn)在多用于外交場合,如大使閣下。
(3)對于對方或對方親屬的敬稱
令,用于稱呼對方的親屬,如令尊(對方父親)、令堂(對方母親)。尊,用來稱與對方有關的人或物,如尊堂(對方母親)。賢,用于稱平輩或晚輩,如賢郎(對方的兒子)。仁,表示愛重,應用范圍較廣,如稱地位高的人為仁公。
(4)稱謂前面加“先”“太”或“大”
稱謂前面加“先”,表示已經(jīng)死去,用于敬稱地位高的人或年長的人,如稱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為先賢。
稱謂前加“太”或“大”表示身份最高或輩分更高,如稱帝王的母親為太后,稱祖父為大(太)父,稱祖母為大(太)母。
3.賤稱
表示輕慢斥罵的態(tài)度。如《荊軻刺秦王》“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中的“豎子”就是對人的蔑稱。
高考語文知識點稱謂3
特殊稱謂
1.百姓的稱謂
常見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蒼生、黎元、氓等。
2.職業(yè)的稱謂
對一些以技藝為職業(yè)的人,稱呼時常在其名前面加一個表示他的職業(yè)的字眼,讓人一看就知道這人的職業(yè)身份。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廚師,表明職業(yè)。
3.不同的朋友關系之間的稱謂
貧賤而地位低下時結交的朋友叫“貧賤之交”;可以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叫“刎頸之交”;一起經(jīng)歷過艱難困苦的朋友叫“患難之交”;
情投意合、友誼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從小一塊兒長大的異性好朋友叫“竹馬之交”;
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輩分不同、年齡相差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
不拘泥于身份、形跡的朋友叫“忘形交”;不因貴賤的變化而改變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車笠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