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理論與五行學說 關于中醫(yī)理論與五行學說
陰陽五行是中國文化大一統(tǒng)過程中形成的統(tǒng)攝、規(guī)范諸文的大象大器。下面學習啦小編分享了中醫(yī)理論與五行學說,一起來了解吧。
中醫(yī)理論與五行學說
五行學說
一、基本概念: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行學說為我國古代的一種哲學學說,認為五行是構成宇宙的基本物質元素,宇宙間各種物質都可以按照這五種基本物質的屬性來歸類,五行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聯(lián)系。我國醫(yī)學便借用五行學說來說明人體內部以及人體與外界環(huán)境之間的相互關系,用以補充陰陽學說。
(一)五行相生相克:相生,有相互滋生、促進、助長的意思;相克,有相互制約、抑制、克服的意思。
五行相生的規(guī)律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的規(guī)律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在相生關系中任何一〞行〞都脤有〞生我〞(母)和〞我生〞(子)兩方面的關系,把它比喻為〞母〞與〞子〞的關系。在相克關系中任何一〞行〞,又都具有〞我克〞(所勝)和〞克我〞(所不勝)兩方面的關系,稱之為〞所勝〞與〞所不勝〞的關系。
五行相生之中,同時寓有相克:相克之中也寓有相生(圖一)。
相生相克是一切事物維持相對平衡不可缺少的條件。所以五行生克制化是正?,F(xiàn)象。
五行中任何一〞行〞太過或不及,出現(xiàn)異?,F(xiàn)象,都可引起相乘或相侮的變化。乘是乘虛侵襲的意思;侮是欺侮的意思。相乘是過度的相克,超過了正常制妁的程度,其規(guī)律同相克,但被克者更加虛弱。相侮即〞反克〞,又叫反侮,即本來是自己所能克勝的,卻反而被它克勝,其規(guī)律與相克正好相反(圖二)。例如,正常時土克水,若土氣虛弱,或水邪泛濫,水就反過來侮土。
(二)五行歸類:中國醫(yī)學中以五行為中心,將自然界和人體有關的事物和現(xiàn)象按其屬性、形態(tài)相類同的,分別歸納成五大類,其關系簡列如下表:
二、臨床應用:中國醫(yī)學的五行說,是將人體各部份歸屬成木、火、土、金、水五大類。歸納的同類事物之間發(fā)縱的聯(lián)系,各類事物之間發(fā)生橫的聯(lián)系。在縱的聯(lián)系方面,例如屬于木的,有肝、膽、目、筋、怒、青、酸、風等,其相互之間的聯(lián)系是〞肝開竅于目〞,〞肝主筋〞,〞怒傷肝〞,肝病易生〞肝風〞等等。臨床上,望診時常以面部的色澤來辨別臟腑的病證,如青色多屬肝風,赤色多屬心火,黃色多屬脾溫,白色多屬肺寒,黑色多屬腎虛。而用藥時,有時也可按五臟與五味的關系加以選擇,如酸味入肝,苦味入心,甘味入脾,辛味入肺,咸味入腎等等。
在橫的關系,就是各類事物之間,運用生克、乘侮等變化來來說明五臟之間在生理和病理情況下的相互關系。
例如某一臟有病既可因生克關系由另一臟傳來,也可以通過生克關系傳到另一臟。所以在治療時除對某臟本身的病變進行處理外,還要考慮到其它臟腑,進行全面調治。(金匱)說:〞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即是此意。又有所謂〞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即是根據(jù)這種道理而確立的治療原則。如肺氣虛,可以根據(jù)土生金,虛則補其母的道理,用溫補脾土的方法來治療;又如肝火太盛,也可根據(jù)木生火,實則瀉其子的道理,用清瀉心包火的方法來治療。
五行的歸類
五行學說以五行的特性對事物進行歸類,將自然界的各種事物和現(xiàn)象的性質及作用與五行的特性相類比后,將其分別歸屬于五行之中。如事物的特性與木的特性相近,則歸屬于木,而與火的特性相類似的事物,則歸屬于火。按照五行學說,自然界及人體等可分別歸類如下:
自然界
五味 五色 五化 五氣 五方 五季 五行酸 青 生 風 東 春 木苦 赤 長 暑 南 夏 火甘 黃 化 濕 中 長夏 土辛 白 收 燥 西 秋 金咸 黑 藏 寒 北 冬 水
五行的生克乘侮
五行學說認為,五行之間存在著生、克、乘、侮的關系。五行的相生相克關系可以解釋事物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而五行的相乘相侮則可以用來表示事物之間平衡被打破后的相互影響。
相生即相互資生和相互助長。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生關系又可稱為母子關系,如木生火,也就是木為火之母,火則為木之子。
相克即相互克制和相互約束。五行的相克次序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相生相克是密不可分的,沒有生,事物就無法發(fā)生和生長;而沒有克,事物無所約束,就無法維持正常的協(xié)調關系。只有保持相生相克的動態(tài)平衡,才能使事物正常的發(fā)生與發(fā)展。
如果五行相生相克太過或不及,就會破壞正常的生克關系,而出現(xiàn)相乘或相侮的情況。相乘,即五行中的某一行對被克的一行克制太過。比如,木過于亢盛,而金又不能正常地克制木時,木就會過度地克土,使土更虛,這就是木乘土。相侮,即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太過,使克它的一行無法制約它,反而被它所克制,所以又被稱為反克或反侮。比如,在正常情況下水克火,但當水太少或火過盛時,水不但不能克火,反而會被火燒干,即火反克或反侮水。
五行學說在中醫(yī)學中的應用中醫(yī)學利用五行學說來解釋人體的生理功能,說明機體病理變化,用于疾病的診斷和治療。
五行學說將人體的五臟六腑分別歸屬于五行。從五臟的資生來看,腎水之精以養(yǎng)肝木,肝木藏血以濟心火,心火之熱以溫脾土,脾土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肺金,肺金清肅下降以助腎水。這說明了五臟之間的相生關系。從五臟之間的相互制約來看,肺氣清肅下降,可以抑制肝陽上亢,即金克木;肝氣條達,可以疏泄脾土的郁滯,即木克土;脾的運化,可以避免腎水的泛濫,即土克水;腎水的滋潤,能夠防止心火的亢烈,即水克火;而心火的陽熱,可以制約肺金清肅的太過,即火克金。中醫(yī)學還用五行學說來說明人體與自然環(huán)境及氣候、飲食等的關系。
人體在病理情況下的改變,也是可以用五行學說來說明的。由于臟腑分屬五行,臟腑之間的相互影響,也是依據(jù)五行學說的規(guī)律的。如肝病傳脾,即木乘土;而脾病及肝,即土侮木;而肝脾之間的相互病理影響,則為木郁土虛或土雍木郁。肝病影響到心,為母病及子;影響肺,即木侮金;影響腎,即子病及母。
依靠中醫(yī)望、聞、問、切四診方法所獲得的信息均有其五行歸屬,據(jù)此,可以綜合判斷患者的疾病。比如,患者面色發(fā)青,喜食酸食,脈弦,則可診為肝病;面色紅,口中苦,脈洪大,可診斷為心火旺。又如,痙攣拘急抽風,根據(jù)五行歸類屬木病,從人體臟腑來看,可診斷為肝病;全身水腫,小便不利,五行歸類屬水病,而病位可定為腎。
根據(jù)五行學說,治療疾病時不僅要考慮發(fā)生病變的臟腑本身,還應根據(jù)臟腑之間的生克關系,控制疾病的傳變。正如《難經》所論述的:“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于脾,當先實脾。”
中醫(yī)根據(jù)五行“相生”規(guī)律,提出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的治療原則
1. 補母,主要用于母子關系的虛證,在針灸療法中,凡是虛證,可以補其所屬的母經或母穴,如治療肝虛證時,選取腎經合穴陰谷。此即虛則補其母,補母則子安。
2. 瀉子,主要用于母子關系的實證。在針灸療法中,凡是實證,可瀉其所屬的子經或子穴。如肝實證可取心經滎穴少府,或本經熒穴行間治療。此即實則瀉其子,瀉子則母安。
根據(jù)母子相生的關系,提出以下治療原則
1.滋水涵木法,即滋養(yǎng)腎(水)陰以養(yǎng)肝(木)陰的方法,適用于腎陰虧損而導致的肝陰不足之證。
2.益火補土法,即溫腎陽(火)以補脾(土)陽的方法,適用于腎陽衰微而導致的脾陽不振之證。在五臟配屬五行中,火指心,但自命門學說興起,對機體的溫煦多指為命門之火的作用,即腎陽的作用。
3. 金水相生法,即滋養(yǎng)肺(金)腎(水)陰虛的治療方法,適用于肺虛不能輸布津液以滋腎,或腎陰不足,精氣不能上滋于肺,而致肺腎陰虛者。
4. 培土生金法,即補脾(土)益氣而達到補益肺(金)氣的方法,適用于脾胃虛弱,不能滋養(yǎng)肺而致肺虛脾弱之證。
中醫(yī)根據(jù)五行相克規(guī)律,創(chuàng)建了以下治療原則
1.培土制水法,適用于脾虛不運,水濕泛濫而致水腫脹滿之證。土和水,指脾腎兩臟,培土制水,指溫運脾陽,或溫腎健脾,以治療水濕停聚為病,又稱溫腎健脾法。若腎陽虛不能溫脾陽,則腎不主水,脾不制水,水濕不化,治當以溫腎為主,兼顧健脾。
2.抑木扶土法,適用于肝的疏泄太過,木旺乘土之證。木和土,乃肝脾兩臟。抑木扶土,即疏肝健脾以治療肝旺脾虛,又稱疏肝健脾法、平肝和胃法、調理肝脾法。
3. 瀉南補北法,適用于腎陰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濟,心腎不交之證。心主火,火屬南方;腎主水,水屬北方。 瀉南補北法,即瀉心火滋腎水,又稱瀉火補水法。
4.佐金平木法,適用于肺失清肅,肝火偏盛之證。金和木,乃肺肝兩臟。佐金平木,即清肅肺氣以抑制肝木,又稱清肺瀉肝法。
中醫(yī)理論與五行學說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