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黄特色三级在线观看免费,看黄色片子免费,色综合久,欧美在线视频看看,高潮胡言乱语对白刺激国产,伊人网成人,中文字幕亚洲一碰就硬老熟妇

學(xué)習(xí)啦>原創(chuàng)作品專欄>科普知識>

《黃帝內(nèi)經(jīng)素論》第六十二篇:調(diào)經(jīng)論(一)

時間: 陳響897 分享

  ★★★★★篇名釋:

  1、 前部主論五臟肝、心、脾、肺、腎與血、神、肉、氣、志之相互關(guān)系,闡述了心之神、肺之氣、肝之血、脾之形、腎之志有余和不及病態(tài)、補瀉之法、“刺微”細節(jié);

  2、 后部主論五臟虛實病態(tài)及形成原因,闡述了五臟虛實與經(jīng)脈有余、不足、脈之滑澀之吻合關(guān)系及對應(yīng)病態(tài),指出了調(diào)治虛實的補瀉之法、用針之法。全篇以調(diào)治五臟有余、不足及十二經(jīng)虛實為主旨,故此名篇《調(diào)經(jīng)論》。

  SW62-D0101黃帝問曰:余聞【《刺法》言:有余瀉之,不足補之】。何謂有余?何謂不足?

  黃帝問道:我聽《刺法》類論(《根結(jié)》)中說道:有余瀉之,不足補之。什么叫有余?什么叫不足?

  Q0101岐伯對曰: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帝欲何問?

  岐伯回答:有余有五種,不足也有五種,圣帝想聽哪個?

  D0201帝曰:愿盡聞之。

  黃帝說:都想聽聽。

  Q0201歧伯曰:【神有余】,有不足;氣有余,有不足;血有余,有不足;形有余,有不足;志有余,有不足。凡此十者,其【氣不等】也。

  岐伯說:心之神有余,有不足;肺之氣有余,有不足;肝之血有余,有不足;脾之形有余,有不足;腎之志有余,有不足。凡此十種情形,都是臟氣虛實不等。

  D0301帝曰:人有【精、氣、津、液】、四支、九竅、五臟、【十六部】、【三百六十五節(jié)】,乃生百病。百病之生,皆有虛實。今夫子乃言,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何以生之乎?

  黃帝問:人有精氣、真氣、津液、髓液、四肢、九竅、五臟、十六部、三百六十五穴,才會生出百病。百病產(chǎn)生時,都有虛實。而今先生方才說到,有余有五種,不足也有五種,是如何產(chǎn)生的呢?

  Q0301岐伯曰:皆生于五臟也!夫心藏神,肺藏氣,肝藏血,【脾藏肉】,腎藏志,【而此成形】;【志意通】,內(nèi)連骨、髓,而成身形、五臟。五臟之道,皆出于經(jīng)隧,以行血氣。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是故守經(jīng)隧焉】。

  岐伯說:都是生于五臟!那心藏神,肺藏氣,肝藏血,脾藏肉,腎藏志,由此構(gòu)成五臟雛形;意識通達,深入連通骨節(jié)、腦髓,由此形成身形、五臟。五臟精氣之通道,都是出于經(jīng)脈,用于運行血氣。血氣不和,百病就會因變、因化而生,所以要保護經(jīng)脈啊。

  D0401帝曰:神有余、不足,何如?

  黃帝問:心之神有余、不足,會如何?

  Q0401岐伯曰:神有余,則笑不休;神不足,則【悲】。【血氣未并】,五臟安定?邪客于形,【灑淅】,起于毫毛,未入于經(jīng)絡(luò)也,故命曰【神之微】。

  岐伯說:心之神有余,就會嬉笑不休;心之神不足,就會悲傷不已。血氣未能融合,五臟豈能安定?邪氣客居身體,隱隱約約,起于毫毛,尚未進入經(jīng)絡(luò),所以定義為心神微動。

  D0501帝曰:補瀉,奈何?

  黃帝問:補瀉,怎么用針?

  Q0501岐伯曰:神有余,則瀉其小絡(luò)之血,出血,勿之【深斥】,無中其大經(jīng),神氣乃平。神不足者,視其【虛絡(luò)】,按而致之,刺而利之,無出其血,無泄其氣,以通其經(jīng),神氣乃平。

  岐伯說:心神有余,就瀉細小絡(luò)脈之血,刺出血,勿要推針深刺,勿要中傷大經(jīng),血氣才能平常。心神不足,發(fā)現(xiàn)虛陷之絡(luò)脈,按摩而導(dǎo)入脈血,針刺而通利脈氣,勿要出血,不要泄氣,以疏通經(jīng)脈,血氣才能正常。

  D0601帝曰:刺【微】,奈何?

  黃帝問:刺神之微動,怎么刺?

  Q0601岐伯曰:按摩,勿釋;著針,勿斥。移氣于不足,神氣乃得復(fù)。

  岐伯說:按摩時,勿要松手;入針時,勿要深推。移氣于不足處,血氣才得恢復(fù)。

  D0701帝曰:善!氣有余、不足,奈何?

  黃帝說:說得好!肺氣有余、不足,怎樣?

  Q0701岐伯曰:氣有余,則喘、咳、【上氣】;不足,則【息利、少氣】。血氣未并,五臟安定?皮膚微病,命曰【白氣】微泄。

  岐伯說:肺氣有余,就會喘氣、咳嗽、仰面以息;肺氣不足,就會呼吸雖利、肺氣卻少。血氣未能融合,五臟豈能安定?皮膚輕微有病,定義為肺氣之微泄。

  D0801帝曰:補瀉,奈何?

  黃帝問:補瀉,怎么用針?

  Q0801岐伯曰:氣有余,則瀉其經(jīng)隧,無傷其經(jīng),無出其血,【無泄其氣】;不足,則補其經(jīng)隧,無出其氣。

  岐伯說:肺氣有余,就瀉肺之經(jīng)脈,勿要傷肺經(jīng),勿要刺出血,勿要泄正氣;肺氣不足,就補肺之經(jīng)脈,勿要泄出脈氣。

  D0901帝曰:刺微,奈何?

  黃帝問:刺肺氣微泄,怎么刺?

  Q0901岐伯曰:按摩,勿釋;【出針,視之,曰】:我將深之!【適人必革】:精氣自伏,邪氣散亂,無所【休】息。氣泄腠理,真氣乃相得。

  岐伯說:按摩,勿要松手;出針時,徉看針具,寬慰患者說:我將深刺了!針到身上必生變化:精氣自行藏伏,邪氣四散亂竄,無處安身歇息。邪氣泄出腠理,正氣才得回歸。

  D1001帝曰:善!血有余、不足,奈何?

  黃帝說:說得好!肝血有余、不足,怎樣?

  Q1001岐伯曰:血有余,則【怒】;不足,則【恐】。血氣未并,五臟安定?【孫絡(luò)外溢】,則【經(jīng)有留血】。

  岐伯說:肝血有余,就會發(fā)怒;肝血不足,就會恐懼。血氣未能融合,五臟豈能安定?孫絡(luò)之血外溢,就會經(jīng)留血絡(luò)。

  D1101帝曰:補瀉,奈何?

  黃帝問:補瀉,怎么用針?

  Q1101岐伯曰:血有余,則瀉其盛經(jīng),出其血;不足,則視其虛經(jīng),內(nèi)針其脈中,久留;而視脈大,疾出其針,無令血泄。

  岐伯說:肝血有余,就瀉血盛之肝經(jīng),刺其出血;肝血不足,就在發(fā)現(xiàn)經(jīng)虛陷下處,刺入經(jīng)脈內(nèi),久留其針;而在發(fā)現(xiàn)脈動洪大處,迅速出針,勿要令血泄出。

  D1201帝曰:刺留血,奈何?

  黃帝問:刺經(jīng)留血絡(luò),怎么刺?

  Q1201岐伯曰:視其血絡(luò),刺出其血,無令惡血得入于經(jīng),以成其疾。

  岐伯說:發(fā)現(xiàn)經(jīng)脈血絡(luò),刺其出血,勿要令惡血得以流入經(jīng)脈,以成疾病。

  D1301帝曰:善!形有余、不足,奈何?

  黃帝說:說得好!脾形有余、不足,怎樣?

  Q1301岐伯曰:【形有余,則腹脹,涇、溲不利;不足,則四支不用】。血氣未并,五臟安定?肌肉蠕動,命曰微風(fēng)。

  岐伯說:脾形有余,就會腹脹、大、小便不利;脾形不足,就會四肢不起作用。血氣未能融合,五臟豈能安定?肌肉微微蠕動,定義為脾之微風(fēng)。

  D1401帝曰:補瀉,奈何?

  黃帝問:補瀉,怎么用針?

  Q1401岐伯曰:【形有余,則瀉其陽經(jīng);不足,則補其陽絡(luò)】。

  岐伯說:脾形有余,就瀉足陽明胃經(jīng);脾形不足,就補足陽明胃經(jīng)絡(luò)脈。

  D1501帝曰:刺微,奈何?

  黃帝問:刺脾之微風(fēng),怎么刺?

  Q1501岐伯曰:取分肉間,無中其經(jīng),無傷其絡(luò),衛(wèi)氣得【復(fù)】,【邪氣乃索】。

  岐伯說:刺肌群之間,勿要中傷經(jīng)脈,勿要刺傷絡(luò)脈,衛(wèi)氣得以往來,邪氣就會散去。

  D1601帝曰:善!志有余、不足,奈何?

  黃帝說:說得好!腎志有余、不足,怎樣?

  Q1601岐伯曰:【志有余,則腹脹、飧泄;不足,則厥】。血氣未并,五臟安定?骨節(jié)有【動】。

  岐伯說:腎志有余,就會腹脹、飧瀉;腎志不足,就生寒厥。血氣未能融合,五臟豈能安定?骨節(jié)當(dāng)有異動。

  D1701帝曰:補瀉,奈何?

  黃帝問:補瀉,怎么用針?

  Q1701岐伯曰:志有余,則瀉【然筋】血者;不足,則補其復(fù)溜。

  岐伯說:腎志有余,就瀉然谷下筋之血絡(luò);腎志不足,就補足少陰腎經(jīng)復(fù)溜穴。

  D1801帝曰:刺未并,奈何?

  黃帝問:刺血氣未能融合,怎么刺?

  Q1801岐伯曰:【即取之】,無中其經(jīng),邪所乃能立虛。

  岐伯說:立刺骨節(jié)異動處,勿要中傷經(jīng)脈,邪氣居所就能立即空虛。

  D1901帝曰:善!余已聞虛實之形,不知其何以生?

  黃帝說:說得好!我已知五臟虛實之形態(tài),不知其如何形產(chǎn)生?

  Q1901岐伯曰:氣血以并,【陰陽相傾】,氣亂于衛(wèi),血逆于經(jīng),血氣離居,一實一虛;

  岐伯說:氣血已經(jīng)融合,當(dāng)寒熱失衡,就會亂于衛(wèi)氣,血液失常于經(jīng)脈,血氣分離獨居,形成一實一虛;

  Q1902【血并于陰,氣并于陽,故為驚、狂】;

  血集中于下部,氣集中于上部,就成驚悸、發(fā)狂;

  Q1903【血并于陽,氣并于陰,乃為炅中】;

  血集中于外表,氣集中于內(nèi)里,就成熱中;

  Q1904血并于上,氣并于下,心煩、【惋】、善怒;

  血集中于上部,氣集中于下部,就會心煩、郁悶、易怒;

  Q1905血并于下,氣并于上,亂而喜忘。

  血集中于下部,脈氣集中于上部,就會神志紊亂而健忘。

  D2001帝曰:血并于陰,氣并于陽,如是血氣離居,何者為實?何者為虛?

  黃帝問:血集中于下部,氣集中于上部,如這類血氣分離獨居,何者為實?何者為虛?

  Q2001歧伯曰: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泣不能流,溫則消而去之。是故氣之所并為血虛,血之所并為氣虛。

  岐伯說:血和氣,喜溫暖而惡寒冷。遇寒就凝滯而不能流,遇溫就化凝而分散。所以氣之聚集處為血虛,血之聚集處為氣虛。

  D2101帝曰: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今夫子乃言,血并為虛,氣并為虛,是無實乎?

  黃帝問:人體之所有,就是血與氣啊!而今先生方才說,血之聚集處為氣虛,氣之聚集處為血虛,這里無實嗎?

  Q2101岐伯曰:【有者為實,無者為虛】。故氣并則無血,血并則無氣。今血與氣相失,故為虛焉?!窘j(luò)之與孫脈俱輸于經(jīng),血與氣并,則為實焉】?!狙c氣,并走于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氣復(fù)反則生,不反則死。

  岐伯說:有其物者為其實,無其物者為其虛。就是說氣之聚集處就無血,血之聚集處就無氣。而今血與氣相分離,就形成虛啊。絡(luò)脈與孫脈都輸入經(jīng)脈時,血與氣聚集,就形成實啊。血與氣,一起奔向頭部,就成大厥癥,大厥就會猝死。脈氣返回就能生存,不能返回就會死亡。

  D2201帝曰:實者,何道從來?虛者,何道從去?虛實之要,愿聞其故。

  黃帝問:實的,來自哪里?虛的,去了哪里?虛實形成之要點,我想聽其緣故。

  Q2201岐伯曰。夫陰與陽,皆有【俞會】。陽注于陰,陰滿之外,陰陽均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

  岐伯說:這陰經(jīng)與陽經(jīng),都有腧穴相會之處。陽經(jīng)氣血注入陰經(jīng),陰經(jīng)氣血滿而外溢,陰陽氣血分布平衡,用于充實身體,三部九候脈動如一,定義為平人。

  Q2202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陰,或生于陽。其生于陽者,得之風(fēng)、雨、寒、暑;其生于陰者,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

  這邪氣產(chǎn)生時,有的生于內(nèi)傷,有的生于外傷。其生于外傷者,得病于風(fēng)氣、雨氣、寒氣、暑氣;其生于內(nèi)傷者,得病于飲食不節(jié)、居處不宜、房事不和、喜怒失控。

  D2301帝曰:風(fēng)雨之傷人,奈何?

  黃帝問:風(fēng)雨二氣傷人時,是怎樣?

  Q2301岐伯曰:風(fēng)雨之傷人也,先客于皮膚,【傳入于】孫脈;孫脈滿,則傳入于絡(luò)脈;絡(luò)脈滿,則輸于大經(jīng)脈。血氣與邪并,客于分、腠之間,其脈堅大,故曰實。實者,外堅充滿,不可按之,按之則痛。

  岐伯說:風(fēng)雨傷人時,先客居皮膚,傳入孫脈;孫脈盛滿,就傳入絡(luò)脈;絡(luò)脈盛滿,就輸入大經(jīng)血管。血氣與風(fēng)雨二氣會合,客居在分肉、腠理之間,使血管膨脹,所以叫實癥。實癥,脈外堅實充滿,不可按它,按它就痛。

  D2401帝曰:寒濕之傷人,奈何?

  黃帝問:寒濕二氣傷人時,是怎樣?

  Q2401岐伯曰:寒濕之中人也,【皮膚收】,肌肉堅、緊,榮血泣,衛(wèi)氣去,故曰虛。虛者,【聶辟】!氣不足。按之,則氣足以溫之,故快然而不痛。

  岐伯說:寒濕二氣傷人時,皮膚收縮,肌肉結(jié)實、緊致,血管內(nèi)血液凝滯,血管外衛(wèi)氣退去,所以叫虛癥。虛癥,壞了!熱氣不足。按摩時,就生熱氣足以升溫,所以舒服而不痛。

  D2501帝曰:善!陰之生實,奈何?

  黃帝說:說得好!內(nèi)傷會生實癥,是怎樣?

  Q2501岐伯曰:【喜】怒不節(jié),則【陰氣上逆】,上逆,則下虛。下虛,則【陽氣走之】,故曰實矣。

  岐伯說:易怒不節(jié),就會肝氣上沖異常,肝氣上沖異常,就會下部虛弱。下部虛弱,就有陽氣跑來,所以叫實癥了。

  D2601帝曰:陰之生虛,奈何?

  黃帝問:內(nèi)傷會生虛癥,是怎樣?

  Q2601岐伯曰:喜則氣下,悲則氣消,消則脈虛空。因寒飲食,寒氣熏滿,則血泣氣去,故曰虛矣。

  岐伯說:過喜就會心氣下沉,過悲就會肺氣減少,肺氣減少就會脈氣空虛。因為寒飲寒食,寒氣彌漫體內(nèi),就會血液凝滯脈氣離去,所以叫虛癥了。

  D2701帝曰:【《經(jīng)》言】: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nèi)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nèi)寒。余已聞之矣,不知其所由然也。

  黃帝說:上古《經(jīng)》文說道: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nèi)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nèi)寒。我已聽聞了,不知其所以然。

  Q2701岐伯曰:【陽】受氣于上焦,以溫皮膚、分肉之間。今寒氣在外,則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則寒氣獨留于外,故寒、栗。

  岐伯說:熱量稟受于胃之上焦,用于溫暖皮膚、分肉周圍。而今寒氣在外,就會上焦道不通。上焦道不通,就唯獨寒氣滯留體表,就生外寒、顫栗。

  D2801帝曰:陰虛生內(nèi)熱,奈何?

  黃帝問:陰虛生內(nèi)熱,怎么解釋?

  Q2801岐伯曰:有所勞、倦,形氣衰少,谷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內(nèi)熱。

  岐伯說:因為勞累、疲倦,形體衰弱正氣虛少,谷氣不多,上焦之氣不行,下脘化物不通,胃中化物生熱,熱氣彌漫胸中,就生內(nèi)熱。

  D2901帝曰:陽盛生外熱,奈何?

  黃帝問:陽盛生外熱,怎么解釋?

  Q2901岐伯曰:上焦不通利,則皮膚【致、密】,腠理閉塞,【玄府】不通,衛(wèi)氣不得泄越,故外熱。

  岐伯說:上焦之氣不通暢,就會皮膚緊致、固密,腠理閉塞,汗空不通,衛(wèi)氣無法外泄,就生外熱。

  D3001帝曰:陰盛生內(nèi)寒,奈何?

  黃帝問:陰盛生內(nèi)寒,怎么解釋?

  Q3001岐伯曰:厥氣上逆,寒氣積于胸中而不瀉。不瀉,則【溫氣】去;寒獨留,則血凝泣;凝,則脈不通。其脈盛大以澀,故中寒。

  岐伯說:足部寒氣上移異常,寒氣蓄積于胸內(nèi)而不瀉出。寒氣不瀉,就會熱量減少;唯獨寒氣留下,就會血液凝滯;血液凝滯,就會血管不通,其脈動盛大而滯澀,就生內(nèi)寒。

  D3101帝曰:【陰與陽并】,血氣以并,病形以成,刺之奈何?

  黃帝問:陰與陽并,血氣已經(jīng)融合,病態(tài)已經(jīng)形成,怎么針刺?

  Q3101岐伯曰:刺此者,取之【經(jīng)隧】,【取血于營,取氣于衛(wèi)】。【用形哉,因四時、多少、高下】。

  岐伯說:刺此病,治在經(jīng)脈之管道,刺血絡(luò)在脈內(nèi),刺衛(wèi)氣在脈外。用針于此病啊,要考慮四時氣候、血氣多少、病位高下。

  D3201帝曰:血氣以并,病形以成,陰陽相傾,補瀉,奈何?

  黃帝問:血氣已經(jīng)融合,病形已經(jīng)形成,陰陽相互失衡,補瀉之法,怎樣?

  Q3201岐伯曰:瀉實者:【氣盛乃內(nèi)針】,針與氣俱內(nèi),以開其門,【如利其戶】;針與氣俱出,精氣不傷,邪氣乃下,外門不閉,以出其疾,搖大其道,如利其路,是謂大瀉。必切而出,【大氣乃屈】。

  岐伯說:瀉實之法:正當(dāng)吸氣之時方能進針,針具與真氣同時入內(nèi),以利打開針孔,如同潤滑門樞;針具與邪氣同時外出,精氣不會受傷,邪氣方能泄下,針孔不可閉合,以利瀉出邪氣,搖大針孔,如同疏通道路,這就叫大瀉。必先切按針孔出針,霸王邪氣才會屈服。

  D3301帝曰:補虛,奈何?

  黃帝問:補虛,怎樣用針?

  Q3301岐伯曰:【持針勿置】,【以定其意】。候呼內(nèi)針,氣出針入,針空四塞,精無從去;【方實】而疾出針,氣入針出,熱不能還,閉塞其門,邪氣布散,精氣乃得存?!緞託夂驎r,近氣不失,遠氣乃來】,是謂追之。

  岐伯說:持針勿要擱置,用于確定用補之意。待到呼氣之時入針,氣出盡時針已刺入,針孔四周閉塞,精氣無從泄去;氣聚之時疾速出針,氣入針出,熱氣不能返回,閉合針孔,邪氣布散,精氣方得保存。引動脈氣以候氣至,已至之氣不散失,未至之氣就會來,這就叫追而補之。

  D3401帝曰:夫子言虛實者有十,生于五臟。五臟,五脈耳!夫十二經(jīng)脈皆生其病,今夫子獨言五臟;夫十二經(jīng)脈者,皆絡(luò)三百六十五節(jié),節(jié)有病,必【被】經(jīng)脈。經(jīng)脈之病,皆有虛實,何以合之?

  黃帝說:先生說虛證實證有十種,生于五臟。五臟,僅五脈啊!這十二經(jīng)脈都會生病,而今先生只談及五臟;這十二經(jīng)脈,都連絡(luò)三百六十五穴,氣穴有病,必然波及經(jīng)脈。經(jīng)脈之病,都有虛實,與五臟虛實怎么吻合?

  公眾號:其人頌經(jīng)

  本文為原創(chuàng)文章,版權(quán)歸作者所有,未經(jīng)授權(quán)不得轉(zhuǎn)載!


3869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