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清明節(jié)感想的散文:清明回家
學(xué)習(xí)啦:在清明時節(jié),人們總是會產(chǎn)生諸多感觸,有許多感想想要抒發(fā)。下面讓我們一起來閱讀《清明回家》這篇文章吧!
自從母親去世后,二十多年來,我?guī)缀趺磕昵迕髑昂蠖家乩霞覓吣埂D赣H墳邊的荒草一歲一枯榮,父親也一年一年地老去,老家的各種風(fēng)物也緩慢而真實地變化著,不少景象已經(jīng)偏離了我早時的記憶。很早以來,我就想著回家應(yīng)該多拍些照片,多記些什么,保存一些什么,特別是近年來,年歲已長,懷舊的念想益發(fā)強(qiáng)烈,唯恐一些物事轉(zhuǎn)眼間就不見了。
徐志摩詩云:“走著走著就散了,回憶就淡了。”其實不是這樣的,走著走著終究要散的,但回憶往往卻是越走越清晰,令人一再回眸。清明掃墓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一趟追憶之旅。祭奠已逝的親人,祭拜先祖,就是追尋生命的源頭,追憶過往的生活,追思曾經(jīng)一起生活多年的至親。平時生活在異鄉(xiāng),在似水流年中忙著對付日常種種,但走過清明,各種塵封多年的陳跡都會趁機(jī)蘇醒,盤旋在我的腦海。
因為路上堵車,我到達(dá)母親墳前時已是九點半了。
母親在五十一歲那年因病去世,此后就安居在老家稱之為水碓山的半山腰上,隔著二百米則是母親的爺爺和奶奶的老墳。這座山坐北朝南,大概風(fēng)水不錯,一直是村里的墳山。小時,父親領(lǐng)著我們?nèi)ダ蠅瀿吣梗3?富匾欢训亩霹N花,可惜現(xiàn)在山上已難見那一簇簇紅艷的色彩。因為是墳山,荒草豐茂,也成了我們小時放牛的好去處。有一回,一個小伙伴的水牛因為蹭癢,牛角還把蓋著稻草停放在山間的棺材給拱翻了,一直滾到山腳,惹出了大麻煩。
山腳邊有一條干渠,從天臺西南的里石門水庫一直蜿蜒流到蒼山腳下,灌溉滋潤了眾多良田。水渠建成后我們村后的不少旱地都改成了水田,能多收不少糧食,但現(xiàn)在田地或種花種樹或荒蕪連片,水渠也近于廢棄。水渠也老了,可當(dāng)年建設(shè)水渠的情形尚歷歷在目。
母親的墳塋對著一面田洋,我們當(dāng)?shù)胤Q為后門洋。后門洋是一大片坡度平緩的梯地,是水碓山的自然延伸,土地肥沃,早年生產(chǎn)隊時光,這片田地種稻,種麥,種豆,種玉米,四季蔥蘢,黃黃綠綠一直綿延到村頭?,F(xiàn)代公路網(wǎng)出現(xiàn)之前,有一條天臺通往寧海、三門的古道就打這兒經(jīng)過。這種古道全部用鵝卵石鋪成,一二米寬,可走一輛手推車,穿過后門洋時有一個路廊,可供路人歇息。我們小時在田里干活,有時也到這路廊里歇會兒,吃點什么,有時砍柴回來也會在這里歇腳。去年,天臺到三門的一級公路開通,這條路穿過后門洋,這條鵝卵石古道當(dāng)然被截成零落的幾段,而路廊也因新路建設(shè)被拆,不復(fù)存矣。
天臺掃墓不復(fù)雜,程序也簡單,兄弟姐妹合作,擺上祭品,修整墳頭,吊上墳幡,然后跪拜,焚燒紙經(jīng),一切如儀。只是在母親墳頭,每回磕頭,頭低下,眼閉上,心頭就即刻浮現(xiàn)出母親的音容笑貌,恍如昨日,年年如此,回回如此。我常常跟想想小妞說,掃墓就是看望奶奶,在我磕首低頭的那一瞬真有重見母親的況味。
我家要上的墳頭就三個,且相距不遠(yuǎn),總體上所費時間不多,二個多小時基本可以完成了。
中飯全家在老家吃,大姐帶來了天臺清明節(jié)的傳統(tǒng)美食,有餃餅筒和青圓、青餃。山上回來時,父親已經(jīng)熱好,熱乎乎的正好入口。往年,父親還燒上一鍋稀飯,我們就像小時一樣,一手餃餅筒,一手一碗稀飯,轉(zhuǎn)眼間就可果腹。今年,父親忘了燒粥,我拿了一罐飲料,捏著餃餅筒,坐在家門口那些熟悉的大石頭上,對著家門口小溪里的潺潺流水,慢慢地享受著那份熟悉的家鄉(xiāng)味道。家門口的鵝卵石小路已被鋪成了水泥路,好在門和門檻還是當(dāng)年的模樣,只是更加古舊了。父親已近八十,我最小的弟弟也四十有二,時光如水,會磨洗不少。
午飯后,大家閑聊了一會,兄妹幾個星散各歸。我有些倦意,就躺在父親的床上小憩。父親在外邊掃地,走動,和路過門前的鄰人拉著家常。我似睡非睡,全身放松,窗外,乍暖還寒,溪水聲汩汩入耳,心境一下子分外舒坦,仿佛兒時趴在父親的后背上那樣安心、舒心。不覺入夢,一覺醒來已是午后二點多了。家里也沒啥要緊事,就想在老家多呆會兒??筛赣H不善言辭,與他久坐也無法對談,這些年時常帶他出游,聊來聊去也就這些話題,聽了不下幾十遍??纯磿r間尚早,我就思量著去村外的那些田間地頭再轉(zhuǎn)轉(zhu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