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理肝脾的中藥有哪些
天氣逐漸轉熱、濕氣漸增,會影響腸胃機能,易出現(xiàn)消化不良、脹氣、腹瀉、食欲不振、便秘等問題。而飲用添加防風、黃耆、山楂等藥材茶飲,有助于調理肝脾、補氣升陽及促進消化。下面學習啦小編給大家說說如何調理肝脾,供大家閱讀!
調理肝脾茶飲
人參干姜茶
材料:高麗參、干姜各5克。
功效:高麗參補益五臟、健脾生津,干姜溫脾助陽、止瀉。
山楂神曲飲
適用對象:偏食如愛吃肉、淀粉,易便秘、脹氣的脾胃傷食體質。
材料:山楂、神曲、萊菔子各5克。
功效:山楂、萊菔子消食化積、除脹,神曲健脾胃、助消化。
以上四款茶飲做法皆以藥材加300毫升熱水,燜泡5分鐘后飲用,可天天喝。
防風白術茶
適用對象:情緒波動大、拉完肚子仍易腹痛的肝脾不調體質。
材料:防風、白術各5克。
功效:防風可疏理肝脾、化濕,白術幫助健脾益氣、利水散濕。
黃芪升麻飲
適用對象:食欲差、疲累,易消化不良、脹氣的中氣虛弱體質。
材料:黃芪、升麻各5克。
功效:黃芪能補中益氣、強壯脾胃,升麻可清熱、升舉陽氣。
調理肝脾的方法
一、疏肝健脾法:此法適用于因憂思日久而致肝氣郁結,疏泄不及,脾土陰凝板滯的木郁土中之證。
(注:木郁土中為中醫(yī)術語。中醫(yī)認為,肝屬木,脾屬土。即肝郁脾虛。臨床表現(xiàn)為胸脅脹滿竄痛,善太息,情志抑郁,或急躁易怒,食少,腹脹,腸鳴矢氣,便溏不爽,或腹痛欲瀉、瀉后痛減,或大便溏結不調,舌苔白,脈弦或緩。)。以逍遙散為代表方,其他如柴胡疏肝散、四逆散、越鞠丸等也可選用。
病案舉例:江某,女,39歲。因不滿意自己的工作環(huán)境,終日憂悶不樂,形體略胖,近1周來,感胃脘脹痛,痛連兩脅,食欲不振,胸悶太息,大便不爽,四肢欠溫,睡眠不安,月經(jīng)滯后。在某醫(yī)院經(jīng)B超檢查發(fā)現(xiàn):膽囊結石并膽囊炎,服“消炎利膽片”、“黃連素片”等無效,望其舌苔薄白,脈兩關偏弦。辨證屬肝郁脾虛之證,治以疏肝健脾,逍遙散加減:柴胡、赤芍、白芍、雞內金、當歸各10克,郁金、云茯苓、焦白術各12克,生姜3片,薄荷3克,炙甘草6克。服7劑,藥后胃脘脹痛減輕,食欲稍增,再守上方7劑,胃痛基本消失,食欲好轉,月經(jīng)正常。
按:病起于憂郁,為情志所傷。憂思日久,致肝氣郁結,肝氣疏泄不及,則影響脾胃的運化功能,即張老所說的脾土陰凝板滯。治療應疏肝為主,健脾為輔,藥用辛甘,辛以疏肝,甘以健脾,即《素問》云:“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
二、抑肝扶脾法:此法適用于因急躁易怒而致肝氣橫逆乘脾,脾胃受傷的肝脾不和之證,以痛瀉要方為代表方。
病案舉例:寇某,男28歲,干部?;悸?a href='http://m.rzpgrj.com/yangsheng/jiechangyan/' target='_blank'>結腸炎2年,形態(tài)壯實,腹瀉反復發(fā)作,發(fā)則腹痛腸鳴,痛則欲便,便則痛減,便中夾有白凍,日二三次或五六次,飲食如常,精神尚好。舌苔薄白,脈弦見于右關。曾做大便培養(yǎng),未見致病細菌生長,曾服土霉素、氯霉素等藥,初有效,后無效。證屬肝木乘土,治以抑木扶土。痛瀉要方加味:炒白芍24克,防風15克,陳皮10克,焦白術6克,六月雪20克。5劑瀉止痛除,白凍見減,繼服10劑,白凍全除,別無所苦,隨訪1年未見復發(fā)。
按:患者形態(tài)壯實,飲食如常,精神尚好,知脾胃未虛。然腹痛腹瀉,瀉后痛減,右關脈弦,知肝木偏旺,久則乘克脾土?!督饏T要略》云:“見肝之病,知肝傳脾。”治療應抑肝為主,扶脾為輔,藥用酸甘,酸以斂肝,甘以補脾。即《素問》云:“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酸瀉之。”痛瀉要方一般被認為是扶土抑木的方劑,而專家認為是抑木扶土,抑木為主,扶土為次,治療以肝實為主,而脾虛不甚的痛證。若以脾虛為主,導致肝氣偏旺者,非本方所宜。
三、補脾抑肝法:適用于飲食不節(jié)而致脾胃受傷,脾胃虛弱,肝相對偏亢的肝脾不和之證,以黃芪建中湯為代表方。
病案舉例:黃某,女性,50歲,家庭婦女。胃痛反夏發(fā)作5年余,曾2次解黑便,經(jīng)胃鏡檢查診斷為:胃潰瘍、十二指腸球炎。近日來,胃脘疼痛發(fā)作,痛時喜按,口不渴,不嘔,畏寒,面色萎黃,身體消瘦,精神疲倦,不思飲食,大便軟,無黑便,心悸,睡眠不好,舌淡苔白,脈右緩弱,左弦細。辨證屬脾胃虛弱、氣血不足、肝氣偏旺證,治以補土抑木。黃芪建中湯加味:黃芪、黨參各30克,炒白芍24克,桂枝6克,當歸10克,大棗10枚,炙甘草9克,飴糖60克(烊化)。服5劑后,胃痛大減,精神飲食轉佳,脈仍無力,守方再服10劑,胃痛痊愈,可從事家務勞動,原方出入調服20劑,隨訪半年余,胃痛未再復發(fā)。
按:患者胃痛反復發(fā)作,歷時5年余,病程較長,且痛時喜按,不思飲食,精神疲倦,身體消瘦;面色萎黃,知其脾胃虛弱久矣,脾土虛弱,則肝木易亢,疏泄太過,故見脈弦細,治療應補脾抑肝,補脾為主,抑肝為輔,藥用甘溫,佐以酸甘,甘溫補脾,酸以斂肝。即儉匱要略》“補用酸,助用焦苦,益以甘味之藥凋之”。黃芪建中湯甘溫酸合用,正好對癥。亦喜用資生丸化裁。然飲食傷脾致脾胃虛弱,決非一日之過,所以健脾補脾亦非一時可挽回,臨證時,要有方有守,方能治愈。
四、健脾養(yǎng)肝法:適用于脾虛運化失職,氣血生化無源,導致肝血不足,肝失血養(yǎng)的肝脾不和之證,以當歸芍藥散、歸芍六君子湯、當歸補血湯為代表方。
病案舉例:邵某,女性,41歲,干部。患者于8年前發(fā)現(xiàn)血小板減少(一般在5—6萬左右),經(jīng)服“利血生”、“維生素”等西藥均少效,只好在家休假養(yǎng)病。來診時癥見:頭昏,精神疲乏,有時昏倒,飲食不佳,大便干結,口干思熱飲,心悸多夢,肢體麻木,停經(jīng)3個月,脈細,左弱,舌淡紅有齒印、少苔。證屬脾胃虛弱、氣血不足,肝失血養(yǎng)。治以益氣養(yǎng)血、健脾補肝。方以歸芍六君子湯加味:當歸、炒白芍各10克,紅參8克(另煎),黃芪、茯苓各20克,紅孩兒15克,焦白術、升麻、炙甘草各6克。7劑。再診時,精神飲食轉佳,舌淡,脈細稍好,守上方,黨參易紅參20克,加丹參10克,服10劑,精神飲食均好,經(jīng)事已行。再以上方增減服藥月余,無不適,多次檢查血小板數(shù)達9萬多,囑再服歸脾丸月余以鞏固療效。
按:患者精神疲乏、飲食不好、頭昏心悸、月經(jīng)不潮等為脾胃虛弱,氣血不足;肝失血養(yǎng)則見肢體麻木、停經(jīng)、睡眠不好、脈細左甚。治療應健脾養(yǎng)肝,益氣生血。藥用甘酸偏溫,培土滋木,使脾土健運,氣血充足,肝木得以滋培。
如何調理肝脾相關文章:
1.肝不好怎么調理
2.脾虛的調理方法
調理肝脾的中藥有哪些
下一篇:12歲孩子脾虛怎么調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