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公民教育學的論文(2)
論公民教育學的論文篇二
《公民教育與思政教育的關系分析》
摘要:本文主要是從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和創(chuàng)新方面進行分析,提出了公民教育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突破口,強調實施公民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時通過對公民教育的理論和實踐兩方面結合的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來對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進行改革和創(chuàng)新。從而使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意識形態(tài)鮮明的基礎上,提高我國公民的思想政治素養(yǎng),進而促進我國社會與經濟的同步發(fā)展。
關鍵詞:公民教育;思政教育;教育改革
公民教育的歷史悠久,其最早起源于古希臘羅馬時期。公民教育在西方發(fā)達的國家里有著堅實的根基,為西方國家培養(yǎng)出了一代代的高素質和強責任感的公民。公民教育對一個國家的發(fā)展具有積極的作用,是教育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新加坡是一個國土面積小、多民族多文化的國家,在結合其實際情況實施公民教育之后,其經濟和科技得到迅速的發(fā)展,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也不斷地提升。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公民教育對提升公民的素養(yǎng)和意識具有重要的作用。公民教育對培養(yǎng)高素質的人才和構建和諧社會主義社會具有積極的作用。
國家領導人早早地就認識到公民教育對我國經濟發(fā)展和教育發(fā)展的重要性。因此,提出要加強公民意識教育,積極地組織人民依法管理社會事物、文化和經濟。最近幾年以來,我國學者對公民教育的研究越來越多。但是從現(xiàn)階段來講,我國的教育領域仍然沒有一套完整的公民教育體系。我國的現(xiàn)在實施的思想政治教育在課程的設置上與西方發(fā)達國家的公民教育的課程設置上有著相似之處,但是仔細看來兩種教育模式在教學的方法和手段、教學的目的和效果等方面還有較大的區(qū)別。對于我國思想政治教育與公民教育的關系,國內的學者各持所見。第一種說法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屬于公民教育的范圍之內;第二種說法認為思想政治教育與公民教育并不相互排斥,兩者相互補充。
從理論方面對思想政治教育與公民教育進行分析具有一定的難度。從改革開放到現(xiàn)在階段,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極大的進步。隨著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寫進課本走進課堂中,為加強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和提高我國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具有積極地作用。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步伐的不斷加快以及社會主義體系的不斷完善,我國政府和公民的角色逐漸的發(fā)生著變化,為適應時代發(fā)展的需求,我國急需一批政治意識、民主意識、社會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強的公民,由此我國的公民教育可以說是迫在眉睫。我國學者先前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與公民教育的關系時,雖然研究的建設性不強但是也提出了許多有益的啟示。由于人們對思想政治教育與公民教育兩者的關系理解不夠深刻進而阻礙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問題研究,并且還有可能影響到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現(xiàn)代化的轉型工作。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與公民教育是包含的關系,不能因為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過程中出現(xiàn)一些問題,就對整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進行全面的否定。當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受到現(xiàn)代文化和意識沖擊的時候,我們應當對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進行創(chuàng)新,同時根據(jù)實際情況來加強公民教育為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注入新鮮的血液。公民教育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個基礎性部門又是一個特殊的部門。所謂基礎性部門就是其與社會各個領域中的各部門進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同;所謂特殊部門就是公民教育不僅要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之中,同時又要對其進行創(chuàng)新和擴展。對思想政治教育與公民教育的關系的研究主要從公民教育的特殊性角度進行探析,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時也提高了公民的綜合素質。將公民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的結合起來,不僅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與公民教育水平的提,同時還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分支學科的建設。
怎樣將公民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起來,是開展公民教育工作中的一重要難題。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馬克思主義理論是其開展教學的理論基礎,同時也是公民教育的理論基礎。這在為解決公民教育的學科性問題上提供了有力的依據(jù)。公民教育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上開展起來的,而兩者皆依靠馬克思主義為理論依據(jù)開展而來。公民教育應成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個分支學科,可以以“公民教育學”的身份走入到人們的視線之中?,F(xiàn)代社會人們的思想開放,這就給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戰(zhàn)。為適應和解決社會帶來的新要求和新挑戰(zhàn),我們可以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與公民教育在教育內容上的交叉性,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公民教育中的優(yōu)勢方面有機的結合起來,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形式和內容更加的豐富多樣,進而能夠讓學生積極主動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在大學課程中開設公民教育課根本目的在于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公民意識和素養(yǎng)。在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學模式中,教師只重視教學的過程,忽視了教學的效果,在課堂上教師只是機械的將知識灌輸給學生,學生卻對其冷漠、厭倦。在課堂上講授的知識一般與現(xiàn)實生活差距較大,這種毫無“營養(yǎng)”的教學模式致使本該學生主動接受的知識變的被動去學習,既不利于學生健康成長又對思想政治教育有消極的影響。
對于以上問題的分析,高校必須對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進行改革,通過豐富多彩的教學方式和活動將公民教育由虛變實,提高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興趣增強學生的公民意識。具體來講就是要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法制意識、社會公德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成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和和諧社會的構建過程中的一重要基石。同時還要讓學生認識到自身與國家發(fā)展的關系,使他們在不斷完善自我的同時融入到社會中,逐漸成為一個精神自由、行為得體的合格公民。
隨著我國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社會的組成方式、分配方式和利益關系逐漸走向多樣化,人們思想的獨立性、多元性和多變性也逐漸增強。在這種思想浪潮的沖擊下,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經很難跟上時代的步伐,有時還會帶來一些負面的影響。而公民教育不僅適應了時代的發(fā)展需求,而且具有更高的合理性和合法性,為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增添了活力。總而言之,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呼喚著中國公民教育制度的出現(xiàn)。(作者單位:玉溪師范學院)
參考文獻:
[1]何貴英.公民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對比分析[J].《理論觀察》,2010年第03期.
[2]王智慧.論公民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J].《思想理論教育》,2011年第15期.
[3]托馬斯.雅諾斯基著;柯雄譯.公民與文明社會[J].《遼寧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03期.
看過“論公民教育學的論文”的人還看了:
論公民教育學的論文(2)
上一篇:公民教育探索論文
下一篇:中班幼兒教育教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