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治療人工股骨頭杯脫位1例
時間:
張保衛(wèi) 王新斌 1由 分享
【關鍵詞】人工股骨頭杯脫位 切開復位
頭下型股骨頸骨折是老年人的常見外傷骨折,其診斷與人工關節(jié)置換手術方法已被廣泛認同,筆者2010年7月7日切開復位成功治愈1例人工股骨頭杯脫位,但人工股骨頭杯脫位臨床非常少見,報告如下:
1 病歷簡介
病人王某,女性,74歲。因摔傷致左髖部疼痛、不敢活動4天于2010年6月6日來診。查體見:左髖部腫脹、左腹股溝韌帶中點處壓痛,左下肢外旋畸形,左髖關節(jié)活動受限。骨盆正位片示左股骨頸頭下型骨折。往有高血壓、冠心病史。診斷左股骨頸頭下型骨折,高血壓,冠心病,住骨科治療。入院后給予常規(guī)術前拍標準骨盆X線平片及患髖正側位片(包括股骨中上段)。請相關內(nèi)科會診以便控制原有慢性病,針對并存病給予及時的治療。使身體狀態(tài)盡快達到耐受手術和術后康復的要求,行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治療。
1.1手術方法術前2天靜脈預防性應用抗生素。根據(jù)患髖正側位X線片應用模版選擇合適的人工股骨假體。根據(jù)患者的年齡、身體功能狀況、并存病的程度、術后功能需要、預計生存時間等因素,決定選擇骨水泥型雙極人工股骨頭置換,手術入路為后外側切口,股骨距保留1~1.5cm。髓腔銼處理髓腔并充分沖刷,髓腔內(nèi)放置骨栓。用腎上腺素濕紗布填塞止血。骨水泥調(diào)和后,用骨水泥槍注入髓腔,置入假體后維持加壓,直至骨水泥完全固化。復位后檢查有無脫位傾向。放置負壓引流管,縫合切口。
1.2術后處理 術后抗感染、抗凝(預防性靜滴低分子右旋糖酐、丹參或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將患肢抬高15°并置外展中立位防止關節(jié)脫位。48h內(nèi)術后拍片示人工股骨頭位置良好拔除引流管。2~3天后鼓勵患者間歇半坐臥位,7~14天后根據(jù)身體情況及假體固定方式,扶雙拐下地活動,3個月后棄拐行走。
病人住院12天出院,出院時拍片示人工股骨頭位置良好。
出院后2周,患者未遵醫(yī)囑自行負重行走,劇烈活動后出現(xiàn)左髖關節(jié)疼痛不敢活動,在當?shù)卦\所予牽引復位后仍感左髖關節(jié)疼痛,不敢活動,來我院拍片示左人工股骨頭杯脫位(見片1),再次入我院骨科治療,予充分準備后行左人工股骨頭杯切開復位術,術后拍片復位良好(見片2)。
2 討論
大于65歲的老年人股骨頸頭下型骨折,容易發(fā)生骨折不愈合,股骨頭缺血壞死,不能耐受長期臥床,其最佳治療首選人工關節(jié)置換。脫位是人工股骨頭置換術的主要并發(fā)癥之一。脫位的原因很多,總體來講與下列因素有關 :(1)術式。切口:很多,如前側切口易發(fā)生前脫位,后側切口易發(fā)生后脫位,可高達5.8%,是前側和外側切口入路的2倍,外側和前側入路脫位率分別為3.1%、2.3%[1]。筆者主張用改良的Gibson切口,有以下優(yōu)點:①切口顯露良好,主要是髖臼和大粗隆;②操作方便,縮短了手術時間;③不切斷外旋肌群;④假體安裝方便;⑤并發(fā)癥少,不易損傷大血管和神經(jīng)。(2)假體位置是否放置準確,(特別是前傾角)。
正確的假體髖臼角應在45°左右,前傾角15~20°左右。若股骨假體頸干角較大髖臼角應增大到55~60°,前傾角應增大到20°左右。角度太大易發(fā)生脫位,角度太小易影響肢體外展。安裝股骨假體的長軸應與小粗隆冠狀面平行。股骨頸截骨平面應與髖臼緣平行,與股骨干縱軸呈45°角,股骨頭納入髖臼后,人工股骨頭皮緣與髖臼緣邊緣平行,這是理想的。(肌張力大小,平衡否)。關節(jié)周圍軟組織、肌腱、肌肉萎縮、關節(jié)囊松弛或松解過度,多次髖關節(jié)手術史形成的疤痕是脫位的原因之一。若有大粗隆術后不連接、移位,神經(jīng)性病變引起外展肌萎縮,又是脫位原因之一。(4)術后預防措施是否得當。術后護理不當和康復失控,如過屈、過度外旋、內(nèi)收等極易后脫位,伸直位過度內(nèi)收和外旋易發(fā)生前脫位,多見于前方入路或假體位置過于前傾,三不:不屈髖90°,雙腿不交叉,不劇烈活動。(5)本例患者股骨頭杯脫位的主要原因考慮蠻力盲目牽引復位所致。
人工股骨頭杯脫位閉合復位極度困難,必須切開復位。筆者的體會是先取下股骨頭杯的塑料內(nèi)殼,將其與假體帽復位后再套入金屬外殼,這樣復位比較容易。否則蠻力復位易造成假體斷裂、股骨干骨折等意外。為了保證術后恢復良好,注意以下幾點:1、臥床休息避免患髖內(nèi)外旋,保持中立位;2、避免患肢過早負重活動;3、術后加強營養(yǎng);4、患肢適當功能鍛煉,避免患肢靜脈炎、靜脈血栓形成;5、控制老年慢性病,預防褥瘡。
參 考 文 獻
[1]胥少汀,葛寶豐,徐印坎.實用骨科學,3版,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8:2091.
[2]江峰,崔安明,黃鵬宇等.髖關節(jié)置換術并發(fā)癥13例原因分析。人民軍醫(yī),2007,50(60):349.
頭下型股骨頸骨折是老年人的常見外傷骨折,其診斷與人工關節(jié)置換手術方法已被廣泛認同,筆者2010年7月7日切開復位成功治愈1例人工股骨頭杯脫位,但人工股骨頭杯脫位臨床非常少見,報告如下:
1 病歷簡介
病人王某,女性,74歲。因摔傷致左髖部疼痛、不敢活動4天于2010年6月6日來診。查體見:左髖部腫脹、左腹股溝韌帶中點處壓痛,左下肢外旋畸形,左髖關節(jié)活動受限。骨盆正位片示左股骨頸頭下型骨折。往有高血壓、冠心病史。診斷左股骨頸頭下型骨折,高血壓,冠心病,住骨科治療。入院后給予常規(guī)術前拍標準骨盆X線平片及患髖正側位片(包括股骨中上段)。請相關內(nèi)科會診以便控制原有慢性病,針對并存病給予及時的治療。使身體狀態(tài)盡快達到耐受手術和術后康復的要求,行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治療。
1.1手術方法術前2天靜脈預防性應用抗生素。根據(jù)患髖正側位X線片應用模版選擇合適的人工股骨假體。根據(jù)患者的年齡、身體功能狀況、并存病的程度、術后功能需要、預計生存時間等因素,決定選擇骨水泥型雙極人工股骨頭置換,手術入路為后外側切口,股骨距保留1~1.5cm。髓腔銼處理髓腔并充分沖刷,髓腔內(nèi)放置骨栓。用腎上腺素濕紗布填塞止血。骨水泥調(diào)和后,用骨水泥槍注入髓腔,置入假體后維持加壓,直至骨水泥完全固化。復位后檢查有無脫位傾向。放置負壓引流管,縫合切口。
1.2術后處理 術后抗感染、抗凝(預防性靜滴低分子右旋糖酐、丹參或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將患肢抬高15°并置外展中立位防止關節(jié)脫位。48h內(nèi)術后拍片示人工股骨頭位置良好拔除引流管。2~3天后鼓勵患者間歇半坐臥位,7~14天后根據(jù)身體情況及假體固定方式,扶雙拐下地活動,3個月后棄拐行走。
病人住院12天出院,出院時拍片示人工股骨頭位置良好。
出院后2周,患者未遵醫(yī)囑自行負重行走,劇烈活動后出現(xiàn)左髖關節(jié)疼痛不敢活動,在當?shù)卦\所予牽引復位后仍感左髖關節(jié)疼痛,不敢活動,來我院拍片示左人工股骨頭杯脫位(見片1),再次入我院骨科治療,予充分準備后行左人工股骨頭杯切開復位術,術后拍片復位良好(見片2)。
2 討論
大于65歲的老年人股骨頸頭下型骨折,容易發(fā)生骨折不愈合,股骨頭缺血壞死,不能耐受長期臥床,其最佳治療首選人工關節(jié)置換。脫位是人工股骨頭置換術的主要并發(fā)癥之一。脫位的原因很多,總體來講與下列因素有關 :(1)術式。切口:很多,如前側切口易發(fā)生前脫位,后側切口易發(fā)生后脫位,可高達5.8%,是前側和外側切口入路的2倍,外側和前側入路脫位率分別為3.1%、2.3%[1]。筆者主張用改良的Gibson切口,有以下優(yōu)點:①切口顯露良好,主要是髖臼和大粗隆;②操作方便,縮短了手術時間;③不切斷外旋肌群;④假體安裝方便;⑤并發(fā)癥少,不易損傷大血管和神經(jīng)。(2)假體位置是否放置準確,(特別是前傾角)。
正確的假體髖臼角應在45°左右,前傾角15~20°左右。若股骨假體頸干角較大髖臼角應增大到55~60°,前傾角應增大到20°左右。角度太大易發(fā)生脫位,角度太小易影響肢體外展。安裝股骨假體的長軸應與小粗隆冠狀面平行。股骨頸截骨平面應與髖臼緣平行,與股骨干縱軸呈45°角,股骨頭納入髖臼后,人工股骨頭皮緣與髖臼緣邊緣平行,這是理想的。(肌張力大小,平衡否)。關節(jié)周圍軟組織、肌腱、肌肉萎縮、關節(jié)囊松弛或松解過度,多次髖關節(jié)手術史形成的疤痕是脫位的原因之一。若有大粗隆術后不連接、移位,神經(jīng)性病變引起外展肌萎縮,又是脫位原因之一。(4)術后預防措施是否得當。術后護理不當和康復失控,如過屈、過度外旋、內(nèi)收等極易后脫位,伸直位過度內(nèi)收和外旋易發(fā)生前脫位,多見于前方入路或假體位置過于前傾,三不:不屈髖90°,雙腿不交叉,不劇烈活動。(5)本例患者股骨頭杯脫位的主要原因考慮蠻力盲目牽引復位所致。
人工股骨頭杯脫位閉合復位極度困難,必須切開復位。筆者的體會是先取下股骨頭杯的塑料內(nèi)殼,將其與假體帽復位后再套入金屬外殼,這樣復位比較容易。否則蠻力復位易造成假體斷裂、股骨干骨折等意外。為了保證術后恢復良好,注意以下幾點:1、臥床休息避免患髖內(nèi)外旋,保持中立位;2、避免患肢過早負重活動;3、術后加強營養(yǎng);4、患肢適當功能鍛煉,避免患肢靜脈炎、靜脈血栓形成;5、控制老年慢性病,預防褥瘡。
參 考 文 獻
[1]胥少汀,葛寶豐,徐印坎.實用骨科學,3版,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8:2091.
[2]江峰,崔安明,黃鵬宇等.髖關節(jié)置換術并發(fā)癥13例原因分析。人民軍醫(yī),2007,50(60):349.